01
人活著,很多時候,真的會矛盾。說什么都錯,做什么都不對,想什么都是胡思亂想......在矛盾中,慢慢變老。
事實上,很多問題,本身就沒有答案。不如放下執念,相信一句古訓: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明代作家凌濛初寫了一個“王魚翁舍鏡崇三寶”的故事,講述了一個善良的老人,堅持為別人擺渡,最終讓自己過上了富有生活。
從故事里,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真正聰明的人,總能“渡人”。
02
“渡人先要渡己”,做好自己是本分。
宋朝隆興年間,嘉州有一個叫王甲的老人,住在岷江邊,靠打漁為生。
每天,王甲和妻子出沒風波里,過著簡單的生活。但是他們有一個習慣,不管多難,都要幫助別人。
把魚蝦賣了,就一定要拿出一兩文錢,施舍給窮人、乞丐。
有一天,王甲把漁網收上來,得到了一面銅鏡,上面刻著古怪的文字。這就是“聚寶之鏡”,相傳是皇帝制造的。
之后,夫妻兩個人,常常從河里撈到寶貝,生活越來越好了。
古人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你想要做好事,那就先學會好好賺錢,讓自己有幫助別人的本事。如果你很窮,還需要別人救濟,幫人的想法,多半是不能實現的。
窮人也可以幫助別人,道理沒錯。但是窮人還是能夠拿出一點食物、一兩塊錢,并沒有淪落到“饑不擇食”的地步。
我的一個朋友,高中畢業之后,去東莞打工。這些年,他回到家鄉,開墾了果園,種上了桃樹。
經過努力,他的果園收入越來越多。周圍的村民,都來仿效,討要樹苗。
當然,朋友從來不會向村民免費提供樹苗。他說:“我不是土豪,還得靠果樹養家糊口。”
有道是,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
對于“自渡”的人,我們要點個贊,而不是埋怨、指責。這樣的話,“自渡”的人才會發展起來,這是真善。
03
“渡己必要渡人”,幫助別人是情分。
王甲在打漁的時候,撈到兩顆特別的石頭,白白的,光閃閃的。
一個波斯人找到他,要把石頭買下來。他說:“我所在的地方,泉水很臟,需要凈化。而這兩顆石頭,具有凈化作用。只要把石頭丟入渾濁的水中,水就會變得清澈。”
王甲賣了石頭,得了三萬錢。
看著家里的錢越來越多,王甲發愁了。他認為,一輩子不要那么多錢財,應該把錢分給需要的人。于是,他把一部分錢財和“聚寶之鏡”送給了附近的一座寺院——峨眉山白水禪院。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貌合心離者孤。”
當一個人有了能力幫助別人之后,卻變得非常自私,那么他就會變窮。因為他的道德不足以支撐自己的財富;他的功勞不足以支持他的地位。
因此,王甲的做法,看起來是不合理的,其實是把自己的功德放大。格局大了,再多的財富,也能容得下。
打兩個比方。
其一,有人給你一塊金子,然后你緊緊地握住金子不放,那么你的手心,再也容不下外物了。放開手,用金子去幫助別人,或者自己消費,手心騰空了,就能去抓住任何東西。
其二,一個開店的人,致富之后,常常做好事。因此他的名氣變得很大,大家都很佩服他,因此店鋪的生意更好了。
真正的財富,不是停留在手里的錢財,而是錢財一次次從手里經過。這是一個循環的過程,體現了“有舍才有得”的智慧。
04
“渡人亦是渡己”,互幫互助是緣分。
禪院有了“聚寶之鏡”后,越來越旺盛,金銀財寶堆滿了屋子。
禪院里的主持法輪非常貪心,他不愿意幫助窮人。
當地的一個官員渾耀,想要得到“聚寶之鏡”,因此把法輪關起來。兩個人僵持了很長一段時間。
禪院里的大弟子真空,見法輪長期不回來,就起了歹心,帶著“聚寶之鏡”和財寶,想要逃走。半路上,遇到了老虎,財物全部弄丟了。
“無巧不成書”,隔了幾天,王甲外出,恰好遇到禪院里丟失的財寶。
以此可見,但凡自私自利的人,都沒有好的結局。而心地善良的人,就算弄丟了錢財,還是可以找回來的。這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吧。
有道是,量大福亦大,機深禍亦深。
做人,得到了別人的幫助之后,就要去幫助更多的人。這樣的話,就能夠體現“渡人”的價值了。
有一個老者,他坐著馬車外出的時候,忽然顛簸了一下,右腳的鞋子掉了。他索性把左腳的鞋子也扔出去。
老者心想:“如果有人撿到鞋子,起碼是一雙,還能穿啊。”
過一段時間,老者去高山看風景,不小心迷路了。此時,一個樵夫走過來,帶著老者下山。
樵夫說:“老人家,你真的走運。我一般不會到這么高的地方砍柴,還不是因為前幾天,撿到一雙鞋,走山路容易了,才......”
老者一低頭,發現樵夫穿著自己的鞋。
要懂得“贈人玫瑰,手留余香”,本就是一種因果關系。因此,你的善良,會成就自己;更好的你,可以更加善良。
05
作家克萊爾在《擺渡人》里寫道:“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的靈魂擺渡人?”
世事無常,但是你必須明白,堅持做別人的擺渡人,才會遇到自己的擺渡人。
看過一個謎語:“什么東西早晨起來用四條腿走路,中午用兩條腿走路,晚上用三條腿走路?”
答案出乎意料,就是:“嬰兒時爬著走的你,中年時強悍的你,老年時拄拐的你”
看起來,每個階段都得靠自己,事實上,嬰兒需要大人的關愛,中年人需要互相合作,老人需要一根拐杖。哪能夠一輩子自渡呢?
老天愿意渡的,都是渡人的人。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