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看似理性的人會喜歡說,“我做事,對事不對人的,咱們不摻雜太多偏見,把事情說清楚。”
可是,這種錯誤的觀點已經耽誤很多人,而搞定事情前,先搞定人,事情才有機會順利發展。
管理者說:“這么簡單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好呢。這樣寫不對,你聽聽別人的意見,自己做事用心點。“
家人說:”這件事跟你說了那么多遍,你就是記不住,你天天腦子里想啥呢?可不可以稍微用心點,也關注一下家人的心情。“
在工作和家庭中,這種場景非常常見,我們能聽到太多的抱怨,而抱怨的背后是訴求,當我們在工作中,只跟同事談事情不用心,更多是做了很多表面事情,缺乏深度用心。當我們在家庭中,只跟家人停留在討論家庭事務,解決問題的時候,家人之間缺乏溝通和愛的交流,更何況家是一個”談愛不談理“的地方呢。
當我們從錯誤的常識”對事不對人“走出來,那為什么”對人不對事“常識很重要呢?
為什么要把人放在前面,事情放在后面,為人做事反而不會太累呢?
問題的本質是:人的底層需求是被愛和被認可的價值。只有讓對事而來的雙方,產生能量的互動-給予和回饋機制,人在能量高和狀態好的時候,做事情效率高,齊心協力,解決問題會更加輕松。
大多數人認為,跟人打交道,太費事啦,這比做事難多了。這就是錯誤的自我認知。
當一個人把重心放在”人“上,從幫助別人變得更好的角度出發,人變好了,人會更加積極主動搞定事情,而用心幫助別人的人,你自然無事可忙啦。每個人都會感受到你的用心,你把心放在別人身上,自然會生出慈悲和智慧。只有大腦只有”反射“,心卻會產生”共振“,常用心與人,你會在周遭產生高頻的”心頻“,這種震動,也會帶動自己生命的流動,生命生生不息,享受做事過程。
用心在放”人“上,或許也會忙,但不會累,本質是,你用心幫助別人,能量回流,你自己忙而不累。
當一個人執迷于”事“,卡住了自己,耽誤了別人。
當一個人覺知到這點,也是成長的開始,遇到事情的時候,盡量用心看透其中的”人“,走出”事“的圍墻,墻里墻外風景各異,而問題墻一直會在,但是解決問題高維度就是跳出問題,用心看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