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歲時遠赴印尼創業、興家,收獲第一桶金,繼而投資內地及海外。由印尼經營家電起家,到地產“巨無霸”,更進軍金融業。他說:“做人,人品比什么都重要,人品正,奠定人生價值。”
40年來,他以低調務實作風,營造“名城企業”帝國。馳騁商界,將事業、公益齊頭并進,實現人生最大價值。他就是名城企業集團董事局主席——俞培俤。
01
白手起家,回歸家鄉
俞培俤,出生于福建福州,祖父母在印尼,十余歲便離鄉到印尼謀生。在印尼,他堅持“不求父母、不求家族、自己創業”,從小生意做起,白手起家。1980年,俞培俤與合伙人創辦貿易公司,從事機電貿易及進出口業務。
他分享說:“公司最初代理日本三菱、三洋品牌的家用電器,當時家電在印尼非常暢銷,供應商每年只肯給 5000件貨,而我們的公司卻可以賣到 50000件貨,供不應求,當時我就想應該找自己的品牌取代。”
賺到第一桶金后,俞培俤便開拓其公司業務。從電器做到摩托車,由零配件再到整車生產,從出口到生產都做,公司也從一般的貿易企業轉變成生產企業。
1986年,俞培俤來到香港。依托香港優勢,俞培俤創辦了利偉集團和名城企業集團,向內地及海外投資,業務涉及國際遠洋、礦業、鋼鐵、化工、電子等多個行業。
2000年,福州市政府組團到香港招商引資,向他熱情介紹了家鄉的投資環境,鼓勵他回鄉投資,對他觸動很大。俞培俤當時在海外已經有了兩個集團。他回鄉投資的決定遭到了許多董事的反對。然而他清醒地認識到,雖然在香港的事業快速發展,但大陸正在發生著經濟上翻天覆地的巨變。
很快,俞培俤回到家鄉福州,并選擇了房地產開發作為在家鄉投資的第一個項目。2001年11月18日,大名城地產奠基。之后,從大名城到時代名城、江南名城、名城港灣,再到上海、山東、重慶、四川、安徽等地的大規模開發;從房地產開發到電子、化工、礦業、鋼鐵、酒店的多元化、規模化、集團化發展,俞培俤的事業版圖迅速擴張。
02
“地產大佬”的生意經
從闖蕩印尼的華僑,到香港的“亞洲華南虎”;從毅然回家鄉投資見證家鄉變化的弄潮兒,俞培俤的商界傳奇正是從海外歸來的閩商的真實寫照。
“我一直認為,在企業發展的初期不要把自己當作是商人。商人與業主打交道是非常可怕的,很容易斤斤計較,做出的東西會與市場和業主的需求背道而馳。因此,我的想法很堅定,就是把自己當作一個組織者,把房子建起來,建到最好。我不是老板,是正兒八經的為業主打工者。為業主打工,才能矯正老板的心態,作為企業的管理者定位好自身,才能定位好企業。”俞培俤說。
大名城與別的開發商有所區別,其堅定不移地做前置的業主的策劃者,做后置和開發過程當中的業主的打工者,如何把腳下的這片土地把她開發好,運營好;怎么把大家組織住在一起,聚在一起,形成一個良好的社區大家庭的氛圍,這是名城企業的責任。比如,當一個業主買房浪費了一平方米,多花10萬塊錢對一個家庭是什么概念?比如,進入上海坐下來工作,明天需要什么樣的一個居住環境,這就值得需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我對公司財務運營團隊過程當中的風險把控,一定堅決不做到房地產企業高負債,有多少錢做多少項目,有多少項目就執行好多少項目,一個項目、一片土地都要把她開發好,把她運營好。”
俞培俤說,“希望未來團隊還能把我們優勢繼續弘揚下去,還是堅定不移以房地產為主業。當然也在尋找在合適的機會做一些產業的兼容,當務必保障公司運營是安全的,這就是名城的底牌。”
03
捐資興教育人才
在俞培俤看來,真正的成功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他多年來熱衷慈善,與童年的經歷和父母的教誨密不可分。
俞培俤的故鄉位于福清龍高半島。兒時故鄉沒有小學,上學要乘渡船到鎮上。村民們都很窮,窮得舍不得交過渡費。有時為了節省渡船費,孩子們寧愿趟著齊胸深的海水去上學。有一次,一個同學趟水時被凍得直打哆嗦,第二天便一病不起,落下了殘疾。年少的俞培俤曾想,假如有一天有錢了,一定要建一所學校,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家門口就能上學。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千秋大業,人才為本。2010年10月,俞培俤夫婦捐給故鄉的嘉儒村中學教學樓和老人綜合樓落成,并用俞培俤母親父親的名字分別命名。2021年1月19日下午,名城控股集團通過福建省光彩事業促進會,定向捐贈1000萬元給馬尾區船政教育基金會,用于獎勵馬尾區品學兼優學生和優秀教育工作者。這1000萬元將用于助推馬尾教育事業又好又快發展,推動建立優秀教師隊伍,從而助推馬尾各項事業發展。
俞培俤說,作為一個海外游子,家住在馬尾,十幾年前的企業發展起步在馬尾,永遠拉著馬尾巴跟著這匹駿馬向前跑,也對這匹駿馬的發展保持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