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江北縣石船小學遠近聞名。光是校舍面積,就幾乎占全鎮1/3,更兼教學有方、成績優良,吸引了周邊眾多師生,被譽為“江北縣第一所模范學校”。在教書育人的大旗之下,石船小學建立起我黨農村工作的秘密據點,從1942年到1947年的5年半時間里,隱蔽了劉渝明、劉石泉、雷雨田、袁尊一等數十位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還隱蔽疏散了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轉移來的王維舟之子、劉凡的一兒一女、吳玉章侄孫等7名革命后代,并為革命培養、輸送了一批人才。
▲石船小學內1986年設立的革命遺址紀念碑
欣然領命,回鄉建點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國民黨頑固派開始推行積極反共的政策。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發生,把反共活動推向高潮。根據革命形勢的變化,黨中央、南方局對國統區工作及時采取“隱蔽精干,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的方針,川東特委根據這一精神,經過考察和了解,決定派進步人士涂兆興回江北縣擔任石船小學校長,建立黨的農村工作據點。
涂兆興,1913年1月出生在四川省江北縣石船鄉(今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一個富裕的地主家庭。他5歲進私塾,后在石船小學、江北中學和成都求學,受到革命思潮熏陶。1933年學成歸渝,在江北小學教書。1941年,涂兆興轉到唐家沱一所小學教書。課余閑暇,他常到重慶市內五四路大華公司找原石船小學的同學顏樂宇(又名顏成志,中共地下黨員)玩。兩人志趣相投,時間一長,顏樂宇就將同事李楚康(別名李太儒,1941年9月至1944年1月任中共江北縣委書記。后被捕叛變,解放后被鎮壓)介紹給涂兆興。當時,石船小學辦得不好,當地群眾意見很大,鄉民代表主席多次邀請涂兆興回鄉當校長,但涂兆興一直不答應。閑談中,他向顏樂宇和李楚康表露了自己的想法。顏、李二人聽聞后當即表示,這是好機會,掌握一所學校,培養革命人才,正是一項重要的革命工作。顏、李二人積極支持,并愿意解決辦學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涂兆興非常激動,想自己過去革命找不到門路,現在得到黨組織的信任和支持,當即表示:“我當嘛,干點名堂出來。”
接受任務后,經過半年籌劃,1942年2月,涂兆興回到老家,擔任石船中心小學校長。
加強建設,隱蔽精干
石船小學據點的主要任務,一是辦好學校,為革命培育、輸送人才,更重要的是,把一些地下黨員“隱蔽”“埋伏”起來,以待革命時機的好轉。
為了加強據點建設,1942年春季開學時,上級黨組織派來共產黨員劉渝明(1941年任廣安縣委書記)作教導主任,其妻蘇芷靜也同時來校任教。與此同時,川東黨組織還派來劉石泉指導據點工作。學校的一切工作,都與兩位同志商量。在5年半的據點建設中,李一平、彭克靜夫婦,粱治平、鄧玉璞夫婦,雷雨田、李映昭夫婦,以及張蔭東、袁尊一、范仲文、尤再、羅永曄、何素珍等一批地下黨員也曾來校工作。另外,蘇漢、馬永清、許虹、余瑾、夏在汶、何朝惠等一批進步教師也曾在校任教。
▲曾在石船小學隱蔽的共產黨員劉渝明、蘇芷靜夫婦
▲曾在石船小學隱蔽的共產黨員劉石泉
為讓據點更好地發揮作用,涂兆興根據黨組織的指示,按照“學校民主,經濟公開,教師聘好”的辦學方針,改善學校硬、軟件條件,深得廣大群眾和師生的擁護。一是籌集資金擴建校舍,學校有了運動場、大禮堂、圖書室等,還添置了兒童圖書和教師進修工具書3000多冊。二是到育才學校參觀,學習“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理念,“教學做合一”方針。三是回校后,把抗日民主的內容貫徹到各科教學活動中,創辦《農村兒童》刊物和鉛印出版《小主人》雜志,培養學生寫作、閱讀等能力。四是在加強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成立兒童自治會,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并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在隱蔽學校的共產黨人和其他師生共同努力下,學校越辦越好,聲譽日高,被譽為“江北縣第一所模范學校”。1945年5月,《戰時教育》發表石小帆(雷雨田化名)所寫《一個民主作風的中心學校》一文,在社會上產生很大反響,吸引了洛磧國立女師行將畢業、追求進步的索玉偉等7人來石船小學任教,并很快成為教學骨干。
▲曾在石船小學隱蔽的共產黨員雷雨田
▲1945年5月,雷雨田以石小帆的筆名在上面發表文章《一個民主作風的中心學校》
1945年11月,中共重慶市委委員彭詠梧到石船小學據點檢查指導工作,經雷雨田、袁尊一介紹,決定吸收涂兆興入黨。隨即,雷雨田、袁尊一、涂兆興3人成立黨小組,在隱蔽的同時,積極開展各種活動。
借助“招牌” ,鞏固據點
1946年春,石船改選鄉長,有人提出要涂兆興兼任副鄉長。當時的據點負責人雷雨田經請示彭詠梧,決定讓涂兆興接受這一職務,以便隱蔽的地下黨員能打入鄉公所,開展一些革命活動,做國民黨內部的統戰工作。就這樣,涂兆興掛上了國民黨石船小學校長、石船鄉副鄉長兩塊“招牌”。同時,地下黨員雷雨田和梁治平也得以在鄉公所謀得職位,雷雨田任民政干事,梁治平任文化干事,公文往來、擬稿、會議記錄等都由兩人負責辦理。這樣,黨小組開展各種活動就更方便了。
在辦好石船小學的同時,根據群眾的要求和黨內同志的提議,涂兆興等人從1945年起就著手籌辦育仁中學。縣政府同意將石船場附近的第二農場劃作校舍,馮玉祥將軍也欣然出任名譽董事長,并親題“江北縣私立育仁中學”校牌。育仁中學的校長范道棻和教導主任胡世銘都是民主進步人士,雷雨田同志為董事會秘書,鄭餐霞、林葉、唐以榮等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為教師。1946年春,育仁中學正式落成開學,擴大了石船小學據點。
為進一步擴大據點的活動范圍,石船小學黨小組通過各種關系,把黨員教師滲透到附近各鄉小學開展工作。推薦介紹龔安石、葉鏡澄到統景小學任教導主任和教員,范仲文到關興小學任教導主任兼鄉公所文書,鄧世德到麻柳小學任教員,還有幾個地下黨員到梅溪鄉小學任教。這樣,就形成了以石船小學為中心,四周各鄉、保都有共產黨員和進步教師的大好局面。
▲曾在石船小學隱蔽的共產黨員袁尊一
1946年7月,石船鄉書報社對外開放。她是石船小學據點的一個宣傳活動陣地,社址就在小學對面的九間公房。書報社藏書近5000冊,各階層群眾來此閱讀的都很多。在外地求學的青年學生在黨的影響下,成立了一個群眾團體——拓荒社,開展各種有益活動。書報社管理員楊朝璧是石船小學學生,他根據黨組織指示,利用兼管鄉郵政代辦所的方便,傳送進步報刊,注意敵特活動情況,隨時匯報。
黨小組還注重密切聯系群眾,開辦了農民識字夜校,自編自印識字課本,還教珠算、寫字、唱歌。群眾學習熱情很高,最多時有兩三百人參加。這對于團結、依靠群眾,以及對敵斗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心安排,成功掩護
石船小學培養了大批人才,在縣內影響極大,受到內政部和縣政府兩次嘉獎,提高了學校的聲譽,為開展統戰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礎。涂兆興利用自家和學校的有利條件,積極與有關上層人士接觸,想方設法解決了學校很多難題,有效地掩護了黨組織在學校的各種革命活動。在據點隱蔽的同志也十分注意團結當地社會知名人士,與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的老先生李揚徽、茶館老板李德波等建立了良好關系,有利于了解當地軍、警、憲、特動向,成功轉移了梁治平等共產黨員,避免了敵人的破壞。
1945年前后,由于白色恐怖嚴重,川東特委、重慶市委的同志調動很頻繁,安排到石船小學隱蔽疏散的黨員和進步人士很多。有的待幾個月、一年,最長的兩三年也就離開了。由于涂兆興等人的精心安排與掩護,沒有一個同志暴露真實身份。1946年上半年,中共中央南方局派劉凡、何鐵鋼,疏散劉凡的兒女王亞平、王亞林和王維舟之子馬慶生、吳玉章侄孫等7名革命后代到石船以讀書為名進行隱蔽,后安全轉移到延安和南京。在5年半時間里,石船小學據點陸續安置了轉移來校隱蔽的共產黨員、進步人士以及重慶八路軍辦事處轉移來的革命后代約40人。
1947年春,國民黨對國統區的和平民主運動采取了血腥鎮壓的政策,為防萬一,重慶市委決定將石船小學據點隱蔽的地下黨員和進步人士撤離。這年暑假,全部人員實現安全轉移。不久,涂兆興也轉移到合川。石船小學據點圓滿完成了她的歷史使命。
(來源◎渝北區委黨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