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所有家電廠商來說,心里都清楚:去低價格惡戰,是必經之路。但是,很多家電廠商卻搞不清楚一件事情:如何去低價轉戰價值賽道?要靠誰,又能靠誰?
周簡||撰稿
在家電行業,去低價惡戰,轉為價值競爭,這項工程,已經說了幾十年了。但是,直到最近幾年,低價競爭仍然在一線市場上層出不窮。唯一的好消息是,在一些家電品類市場競爭中,從去年開始的“低價格”競爭手段,就開始失靈了。
當然家電產業接下來要想真正去“低價戰”,轉為價值戰,難度并不小。一方面,如今低價仍然是眾多廠商參與市場競爭的有效手段,特別是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今天,很多廠商更離不開低價格手段;另一方面,價值競爭目前很多廠商并沒有找到好的手段和突破口,即便是一些企業嘗試通過品牌、品質、體驗、方案等加速落地,但目前效果還是局部的、階段的。
在這種局面下,對于家電產業的所有從業者來說,心里清楚“去低價格”是必經之路,但是如何“去低價格”并站上“價值戰”新賽道,很多廠商并不清楚道路和手段。在家電圈看來,家電行業的“去低價格戰”,以及“打造價值新賽道”,關鍵的力量其實不在政府的市場主管部門引導,也不在于所有企業的參與響應,而是需要兩類企業的“敢為人先”。一類就是行業的頭部企業,應對風險沖擊的能力強,不擔心小型的失敗;另一類則是行業中有責任有夢想的中小企業,愿意通過探索未來商業新模式新出路,實現直道超車。
雖然很多人會說,家電圈上述觀點不正確:一,家電市場是一個完全開放競爭的市場,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有責任更有義務參與到關系到行業未來出路的新路探索上,為什么非要大企業,或者愿意創新的企業;二,家電產業目前主要是民營企業或公眾企業為主,國有資本基本上都退出家電市場競爭,那么為什么要讓大企業等少數企業為整個行業的未來承擔更多更大的風險和壓力?
對此家電圈想說的是,的確家電產業是所有家電廠商的,理論上任何單一的家電廠商沒有責任也沒有義務為行業的未來探路。但是,必須要看到的兩點是:一是,大企業占據著市場的主要份額,享受著行業做大做強的主要紅利,所以他們相對于中小企業的行業責任更大一些;二是,大企業相對于中小企業更有實力和能力,應對風險挑戰的壓力也更強,他們必須要有這份覺悟和擔當。
舉個例子,華為任正非就曾在公開場合說過:“蘋果是我們的老師”。蘋果永遠賣高價,才能讓低價的公司生存下來。如果我們賣低價,世界上就沒有別的“草”能生存。所以我們不是靠賣低價而成功獲得市場,而是靠技術創新獲得的。
同樣的案例,在中國家電市場上也存在,那就是近年來跨界進入家電行業的小米。創業之初選擇智能手機行業,便是靠低價快速做大規模;進入家電行業之后,從電視機到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再到廚小電、凈水等多個品類,同樣是低價為主、低價開道。很多家電企業對于小米的評價就是“破壞了整個家電生態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小米這幾年在手機市場上,也在去低價格化,即小米品牌手機主打中高端,但仍然推出紅米手機守住低端。
蘋果、華為在手機行業的案例,與小米在家電行業的案例,兩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最終的結果說明一點:對于行業來說,頭部企業的戰略視野、經營格局和經營思路,往往對這個行業起到重要的引領作用。讓大企業,或者有創新和變革意識的企業率先“去低價”轉為“價值競爭”努力和付出,本質上不是給大家電企業增加負擔,相反是讓大家電企業主動創造機會,并贏得市場先機!
====
家電圈:覆蓋產業面廣闊、內容專業、觀點鮮明的價值分享平臺。文章未經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