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看一部熱播電視劇,發現劇中有個離譜的稱謂現象:日本鬼子頭目多次在電視劇情境中稱抗日英雄八路軍游擊隊隊長為“翠萍”,而我們游擊隊生死相依的戰友竟直呼其名“胡翠萍”。
我搞不懂此電視劇的編劇是怎么想的,這既不符合稱謂的邏輯,也有悖于現實社會上約定俗成的稱謂習慣和文化內涵。在一般的社會交往中,直呼其全名是十分不禮貌的。人們常常以去姓呼名作為尊稱,也有的則以老李、小張或王經理、趙主任、張老師之類的姓帶職務的尊稱。
電視劇錯位稱謂現象不是個別的,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也有人不重視稱謂在人際交往的作用和影響,亂用瞎用稱謂的。某營銷公司新來的大學生和客戶打電話:“喂,張偉強嗎?我是小孫啊!”對方莫名其妙“哪個小孫?”我問這位大學生,為什么稱自己為小孫而對對方經理直呼其名?他說,小孫是為了展示自己是小輩。其實他不知道小孫是尊稱,哪有自己稱自己尊稱,而對對方直呼其名的。這是一個十分不可思議的社會現象,還沒有交往就給人留下不禮貌的印象,有時甚至還會因此失去一個合作伙伴。
有人也許會不以為然地說,姓名只不過是一種符號,但符號也不能亂用,父母、上司、老師的姓名也是符號,你會直呼其名嗎?自古到今稱謂的種類很多,有親屬稱謂、社交稱謂、特殊稱謂,種類繁多,但最基本的是謙稱和敬稱。謙稱表示謙遜的態度,用于自稱,如愚、鄙、敝、卑。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禮記·檀弓》:“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尊長者對晚下者可以稱名,但晚下者對尊長者、平輩之間不能稱名。只有表示輕蔑時,才可以直呼其名。
中國是禮儀之邦,重視稱謂的運用也是禮儀之一。稱謂不可以亂用,往往可以通過稱謂的使用,反映一個人的文化底蘊、家庭教養。尊重他人,才會被他人尊重。(陳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