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爺爺輩來說,四關之內才是西安
對爸爸輩來說,二環之內才是西安
對我這輩來說,三環之內才是西安
根據歷史進程的發展。我們很粗淺的分析一下長安區在西安人心中的位置。
1.剛改革開放初期,基本上你住哪里主要活動范圍就是哪里,因為交通不便的原因,很少有經常跨區很遠的活動。除非偶爾的親戚朋友聚會,所以大家還是比較熟悉的是家附近。
2.隨后,案板街,小寨隨著經濟主義熱潮,鄧小平同志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案板街,小寨,東大街一下子風生水起。更別提后期的開元和百盛。當年的百盛一個服裝柜臺一年的營業額差不多2000萬左右,輕輕松松。店鋪費和代理費前期投資多少呢?也就30萬-40萬,當然前提你有關系能拿到柜臺。那個時候月薪都是300-700之間。所以主要大家活動的區域范圍還是圍繞著鐘樓為主。
3.再往后。浙江人大片殺入的康復路,附近河南甘肅就醫而來第四軍醫大周圍的病患家屬,讓東郊以康復路為主活躍了起來。以此相比,年輕人較為喜歡的小寨也慢慢蓬勃發展起來。開玩笑的說,喜歡價格實惠樣式多樣化的都去康復路,喜歡只看精品價格高點的都去小寨了。
有一次和一幫以前百匯2樓開店的朋友喝酒吃飯,閑聊起來,半開玩笑的大家說:當年的百匯2樓,一般人都不敢上去。你看看現在,隨便一個初中娃,高中娃背著書包就上去了。說個題外話,當年的百匯2樓開店的老板們,那都是一個個有意思的風云錄,有時間應該寫一個“風云百匯二樓那些人”哈哈。
長安區映入部分活動范圍內一直在西安核心地段的人眼里,更多的是大學城的興起,上王村的溫泉,農家樂的開始。
其實關于衛星城市這個事情,對這些事情來說很正?!,F在西安不知道有多少人有同樣的感觸,已經沒有什么熱點地區了。就是說普遍大家都會垮很遠去那些地方。我依稀記得15年前吧,我有朋友從大北郊坐車到壹加壹,美高美,再早點的橋梓口酒吧。感覺全西安市時髦點兒的人都得去那。就和那會兒買衣服就得去百匯,買個破手機小靈通都要找案板街的“哥”拿一樣。
4.現在
很多不住北郊的人,聽見要在鳳城五路附近聚會頭就疼。
很多不住曲江的人,聽見要在曲江喝酒心里就感覺遠得很。
很多不住西邊的人,一說高新就覺得“高新區是西安的獨立區”
很多不住長安的人,會覺得長安區還是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