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東臺魚湯面,這些年來名震大江南北,既沒有那些虛頭巴腦的傳說,也沒得神乎其神的熬湯秘訣,借這個機會來談談老早先館里吃早茶的魚湯面有多少講究。
不得不說魚湯面是東臺早茶中的“壓軸戲”。早在民國時候《東臺縣志》里頭就有關于東臺魚湯面的記載。魚湯面的魚湯是非常,用野生鱔魚的骨頭、小草魚、豬筒骨伴著蔥姜煸炒后,再用大火慢慢熬制成濃白的魚湯。將面條煮熟后盛入白白的魚湯中,撒上胡椒粉、蒜葉,香氣逼人。挑著鮮滑的面條,喝著醇厚的魚湯,醇厚的滋味讓人欲罷不能。過去吃早茶來碗魚湯面,在民國時期確實有著很多的名堂。
有些茶館的老食客,早上有吃早酒的習慣,來吃早茶稱為“小咪厄子”,說是弄個“饞酒”,不然總覺得早上寡嘮嘮的。酒不再多,一兩杯足矣。下酒的小菜除了買盤生姜干絲,還有魚湯面的澆頭。澆頭一般是脆鱔或者硝肉。這澆頭是有講究的,直接放在面上稱為“蓋澆”或是“大面”,另外用小碟裝上稱為“過橋”或者“單挑”,喝酒的人自然會選擇“過橋”,澆頭上桌,就有滋有味的吃喝起來,如果一起喝早酒的朋友多的話,澆頭不夠,那就會弄個“雙澆”、“雙碼”,“雙澆”就是兩種不同的澆頭,“雙碼”就是每種澆頭都是雙倍的量。
吃面條如果是年輕人喜歡吃硬一點的,就說成“帶點弶”;想吃不軟不爛的話,就稱為“小養”,面條在鍋里沸后點些冷水;老年人胃口不好,喜歡吃軟爛一點的就稱為“大養”,面條在鍋里時間要延長一會。遇上肚子大的面條要多一點的,稱為“重挑”,面要少一點的稱為“輕挑”。面條多放青蒜花稱為“重青”,不放青蒜花稱為“免青”。面條放胡椒粉稱為“加辣”,不放胡椒粉稱為“免辣”。面條想吃干拌的話,就不放湯,另外帶一碗白湯叫“飽一勺”,如果放一半湯,就稱為“叩湯”,湯多一點,稱為“寬湯”。湯要特別多一點,稱為“大湯”。這些行話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知道了。
現在東臺魚湯面在文字上的宣傳大多數都是“營養豐富”這四個字一概而過,那么魚湯面到底有什么營養價值,有沒有食療的作用呢?我們先從魚湯面的原料來說起。
鯽魚又叫小草魚有健脾開胃、通乳除濕等功效。適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腎炎水腫、、糖尿病的病人。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用鯽魚來做藥膳,涉及面比較廣,可以與多種中藥材相配,制成藥膳,可以治療好多種疾病。
黃鱔味甘性溫,具有益氣血,補肝腎,強筋骨,祛風濕之功效。主治虛勞,腰痛,腰膝酸軟,風寒濕痹,產后淋瀝,久痢膿血,痔瘺,臁瘡。
豬骨頭性溫,味甘、咸,入脾、胃經,有補脾氣、潤腸胃等功效。骨頭湯中含有的膠原蛋白,能增強人體制造血細胞的能力。
面條味甘性溫,主要營養成分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等。面條易于消化吸收,有改善貧血、增強免疫力、平衡營養吸收等功效。面條還有一大好處就是易于消化吸收,經過煮沸的面條最為潔凈,可以大大減少腸胃疾病的發生,因此面條適合于各類人群食用。
再加上蔥、姜、黃酒、豬油的烹制,胡椒粉的相佐,這魚湯面吃后是有補脾胃,益肺氣。對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的體質是有一定的食療價值的,可以說這是餐桌上的經方——參苓白術散。難怪東臺的老食客對此評價是“吃碗魚湯面,勝似活神仙”。
東臺魚湯面之所以能聞名全國,是靠著深厚的文化內涵來打造出來的,東臺是聞名蘇中的魚米之鄉,勤勞智慧的東臺人深悟“靠水吃水”的道理,人們將豐富的漁農物產資源融入到東臺魚湯面中。經過一代代本幫廚師的傳承和改良,東臺魚湯面以制作精細,風味獨特,經濟實惠而逐漸成為東臺餐飲文化中的精華。
作者:章國榮:東臺市新四軍和蘇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理事,東臺市民俗學會理事,東臺市作家協會會員,鹽城市攝影家協會會員,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進行海鹽文化和地方文史的研究,在國家,省市雜志刊物發表文章三百多篇。
審核、發布:朱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