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查閱《易經》,首先你需要了解它不是一本占卜書,而是一種讓你可以了解最深奧真理的方法。 其次,你提出的問題和你得到的答案都具有同等分量。
《易經》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文化瑰寶,也是人類已知的最古老的書籍之一。 在這里普及一個常識,《周易》和《易經》是不同的,《易經》具體成書時間已不可考,按照南懷瑾先生的說法:《周易》就是周文王在朝歌坐牢時參悟《易經》創作出來的,道家和儒家文化有一部分就是起源于《周易》。
在西方,《易經》作為神諭而變得流行。 然而,與其說它是一部占卜書,不如說它是一部道德指南和哲學及宇宙論述。 事實上,它的功能不是預測,而是將某些原則傳授給你,然后讓你進行反思。 最后你再根據自己的直覺找出問題的答案。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易經》已經不是它最初的版本了。事實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后來人不斷推陳出新刪添改易的過程中,既豐富了它,又使它變得更容易被人理解。
什么是《易經》?
《易經》最初的發展理念是,世界和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也就是說變化才是唯一的永恒。 它也是基于你所做的一切都會導致宇宙變化的原則,這個原則還包括你不做的事情。你可以簡單把這條原則理解為“蝴蝶效應”。
它也提出了相反的原則。換句話說,你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都不能改變宇宙的基本進程。你有時也許能夠修改事物的表面變化。但是,你永遠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它們。
《易經》主要旨在是讓你反思你是誰,你的感覺如何,以及你如何行動才能與宇宙和諧相處。它通過向你傳遞特定的信息來做到這一點。這些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是加密的,你必須自己去解讀它們。你的解讀會引導你遵循一個特定的行動方針。
模糊性和不確定性
《易經》嚴格來說并不是一本占卜的書,因為它并沒有暗示你的命運已經被定格。 事實上,情況恰恰相反。 因為只有當你想知道在某些情況下該怎么做時,你才會查閱《易經》。 這意味著最終是你根據《易經》做出最終決定。
《易經》所給出的答案并不是確定的。例如,你不能說:"我每天起早貪黑,一直在公司努力工作主動加班。我下個月會贏得公司銷冠嗎?" 你不會在書中找到這樣一個問題的答案。這是因為《易經》總是以不確定的術語來回答問題。
有人用這樣的例子來解釋這種模糊性。如果一對夫婦有一個收養的孩子,他們到底有沒有孩子?事實上,最深刻和最有價值的問題并沒有明確的答案。這就是《易經》所強調的。
因此,要查閱《易經》,不僅要學會解讀其答案,還要懂得提出正確的問題。 否則,你將得不到任何好處。
榮格,瑞士心理學家,精神科醫師,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
卡爾·榮格和《易經》
卡爾·古斯塔夫·榮格是西方著名的心理學大師,他曾創立了榮格人格分析心理學理論,得出“情結“的概念,并把人格分為內傾和外傾兩種,主張把人格分為意識、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層,他是現代心理學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
榮格經常使用《易經》, 他將其視為訪問無意識內容的一種方式。 這在他的精神分析框架內尤其有效。 事實上,榮格為西方著名漢學家衛禮賢(理查德·威廉) 所著的《易經》譯本寫了序言。這版譯本也是《易經》在西方最經典的版本,很多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西方學者都把這本書奉為圭臬!
衛禮賢,德國漢學家、傳教士。在他五十多年的傳教生涯中,有二十多個年頭在中國。翻譯了多本漢語言古典著作
對于許多理論家來說,榮格的“共時性”概念與他對《易經》的體驗密切相關。什么是共時性?比如我們常說的“說曹操曹操到。”這句話里面就帶有共時性的理論概念。根據這個概念,任何事情的發生都不是偶然的。 該理論認為,無形的線將某些事件與其他事件聯系起來。 這就導致了你隨后呈現的現實。
對于榮格來說,了解他的共時性的方法之一就是《易經》。 這本書讓你知道“如何”而不是“什么”。 它也讓你知道“為了什么”而不是“為什么”。 事實上,當你正確地查閱它時,你會開始將生活中以前看似無關的事物聯系起來,并開始真正地理解它們。
你不能把《易經》當作一本普通的書來讀,這其實是一本關于“方法論”的書,是宇宙認知的思維模型。有興趣的話你可以把它試著讀上幾遍,你會發現每一遍都看起來像一本不同的書。記住,如果真想要參悟《易經》,一定要學會如何正確地使用它,它將會是你的一個重要啟蒙來源。
我是福兮,一個愛思考愛分享的自由撰稿人,喜歡福兮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您的每一次支持都是福兮前進的動力!??
(文章未經授權,請勿抄襲盜用,違者必究——福兮大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