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發明的雨傘,人們眾說紛紜,其實華夏才是傘的故鄉,雨傘發明的具體時間,史書沒有一個確切的記載。早在4000多年前就出現了雨傘,相傳,是由春秋時期木匠魯班的云子發明的。魯班是個十分手巧的木匠,他能做出許多神奇的木制工具和裝置。魯班生活的時代,人們在雨天或者特別熱的夏天就只能在家里待著。出門的人遇到下雨或者到了正午的時候,就不得不找個地方避雨或納涼。
看到這種現象。魯班就在自己家的周圍用木頭建了許多的亭子。下雨天或者炎炎夏日,人們走到他家附近的時候,就可以到亭子里避雨或者避暑熱。但是,如果有人必須在大雨中趕路,他們就不能停下來到魯班建造的亭子里去躲避。后來,魯班的妻子云氏按照魯班亭子的樣式,制作了一個縮小的亭子,這就是蕞初的傘。
云氏所發明的縮小版的亭子,可以讓人舉著走在雨中和烈日下,是一個移動的亭子。后來,云氏又改進了傘,她把竹子劈成條,來作為傘的支架,使用的時候就將支架撐起來,不用的時候就收起來,如同一根根支撐亭子的柱子,蕞中間的一根柱子比四周的都要長和精。傘的頂上用獸皮蒙上,作為遮雨或者太陽的蓋子。她讓魯班帶在身邊,到野外做工的時候,不管是下雨還是炎夏都不用過于擔心。
到了唐代,傘從華夏傳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后代的工匠們對傘做了許多改進。到了宋代,出現了油紙傘。到了明代,傘慢慢得到普及,成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在華夏的南方地區,由于特殊的氣候,經常下雨,因此雨傘在江南得到蓬勃的發展。傘除了用于擋雨和遮陽之外,后來還用于婚嫁、茶道等領域。女子出嫁的時候,新娘從轎上下來時,喜娘會為她撐起一把傘來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