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看不到我付出了這么多?”“我都有放在心上啊。”“那你為什么還要讓我擔心?”和伴侶起爭執、溝通時,也曾出現過這樣的對話嗎?如果對以上的對話有點熟悉,或許可以試著在關系中緩下腳步,檢查看看自己是不是陷入了“假性親密關系”當中。
身邊曾有這樣一位朋友,曾自嘲自己和交往、同居多年的伴侶,就像同住一個屋檐下的“室友”,這樣人在一起、心卻相隔兩地的感情狀態,其實也是典型的“假性親密關系”。“假性親密關系”是一種心理防衛機制,可能從童年時開始發生。當孩子無法從照顧者身上獲得安全感,對安全感的需求長時間被忽略,那么在生長歷程中,就可能會擔起“照顧者”的角色,照顧身邊的人以獲得安全感。
陷入假性親密關系中的伴侶或其他關系,即便密切地生活在一起,彼此之間卻會有愈來愈多無法討論的話題、不敢表達的情緒,以及難以掩飾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擁有假性親密關系的人,通常會對于“付出”有所保留,且比較不容易在關系中坦承自己的想法,有時也會逃避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而導致關系中的兩人愈來愈疏離,即使陪伴在彼此身旁,感情卻像隔了一座墻一般遙遠,如同身旁圍繞著人群,卻仍舊感到孤單。
如何療愈“假性親密關系”?
一、發現
發現和了解自己的“依附風格”,也就是面對感情時的態度。了解依附風格,能夠幫助了解自己在一段感情中所缺乏的事物,以及可以做出什么改變來改善與他人的親密關系。
二、修復
屬于“不安全依附”的人,有時是因為把自己和他人隔絕了,導致即使是親近的伴侶,也很難信任交付信任。在理解了自己的依附風格后,和另一半共同修復關系中長久存在的問題,這也意味著想要修復一段親密關系,其實是需要另一個人一起參與的。
三、許可
回顧自己在一段關系中曾作出的貢獻,有些可能實現了,有些可能還有能做得更好的地方,無論如何,都可以和自己說聲“我已經盡力了。”允許自己并不需要無時無刻完美,畢竟這段關系是兩個人的,只有一個人不斷地往前沖只會筋疲力竭。
四、替代
學習并利用新的思考方式,來找到和伴侶相處的新模式。逐漸接受自己與另一半蕞真實的樣貌后,再慢慢地去經營這段更加誠實、開放并充滿安全感的關系。
五、相互關系
假性親密關系的產生,除了關系中雙方的情感與性格問題,其實許多時候也源于彼此的不重視、缺乏真誠的溝通。透過練習“接受”和“付出”,和另一半建立“真正的親密關系”的過程。
可能是繁忙的工作,讓彼此下了班都已疲憊不堪、可能是兩人個性上的差異,在遇到意見歧異時會需要花出多一倍的時間找到溝通起點??盡管大部分的人都知道“溝通”的重要性,現實生活中仍然可能出現阻礙,讓人對此心有余而力不足。
而對于擁有假性親密關系的人而言,或許擁有“工具”的幫助,就能夠用舒服自在的方式,坐下來和另一半開放地聊聊彼此的感受、留心對方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