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記者 鄒佳雯
視頻加載中...
上海謀篇“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項鏈”。
2021年,華東政法大學與長寧區(qū)共同協(xié)力,規(guī)劃建設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景觀,推動與市民共享長寧校園優(yōu)美濱水岸線、優(yōu)秀歷史建筑風貌。
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景觀。記者 朱偉輝 圖
俯瞰華政建筑群與蘇州河。記者 朱偉輝 圖
9月18日,(特別thepaper)記者從上海市長寧區(qū)建管委了解到,步道計劃于9月23日起正式開放,開放時間為早上七點半到晚上九點半。
“一帶十點”中的思孟園、格致園已率先開放,倚竹院、獬豸園、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法劇場、銀杏院和書香園八景雖還在緊張施工收尾中,但精致樣貌已然呼之欲出。
正值華政新生開學典禮結(jié)束,研究生新生前來漫步步道。圖片除標注外 均為 見習記者 鄒佳雯 圖
“一帶十點”長什么樣?各有什么亮點?它們背后的歷史建筑有什么故事?9月18日,記者提前去探訪。
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qū)校址的前身為圣約翰大學,始建于19世紀末,至今已有140余年歷史。校區(qū)內(nèi)分布著27棟國寶級“圣約翰大學近代建筑”,建筑群格局完整,具有極高的建筑文物保護價值,2019年入選“華夏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思孟園
思孟園。記者 朱偉輝 圖
位于校園與周邊居民交界處,是“一帶十點”的起點。思孟堂建于1909年,1951年曾改稱和平堂,1998年復名思孟堂,一段時間內(nèi)被用作學生宿舍樓。“思孟”意為紀念孟嘉德牧師,這位曾經(jīng)圣約翰大學的教授,因為營救一位落水的華夏朋友,而溺斃于瀑布之中。
建筑側(cè)門前有一座鮮花花架,根據(jù)四季變換,這里會有各色鮮花、綠植纏繞,成為迎接人們進入蘇州河華政段900米岸線的一扇絢麗大門。
格致園
格致園。記者 朱偉輝 圖
格致園與思孟堂共享鮮花花架與一片草坪緩坡,各色鮮花簇擁坡上,河岸邊有垂柳,步行至此,視覺上更顯開闊。
該點位蕞重要的看點即為格致樓。格致樓1899年建成后為自然科學實驗室、醫(yī)學解剖室,又稱科學館。距今110余年的格致樓是圣約翰優(yōu)秀歷史建筑群中的一員,建筑為磚木結(jié)構(gòu)的三層房屋,檐角飛揚。2018年1月,格致樓經(jīng)過10個月修繕恢復原貌,這也是圣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里首例完全按照文物保護法“不改變文物原狀”原則進行修繕復原的典型實例。
倚竹院
倚竹院
翠竹掩映身后的紅磚建筑,羽毛楓立于旱溪一側(cè),落下一點陰影在木橋上,在不寬闊的一側(cè)草坪自成一步一景的小園林。
俯瞰韜奮樓。記者 朱偉輝 圖
倚竹院靠近華政校園中的明星建筑韜奮樓,長方形兩層的青磚樓,從大門進去是一個天井式的院子,保存著華夏四合院式的建筑特點。這是華政學子的上課自習之處,整點便有鐘聲自樓頂出。其原名懷施堂,1894年1月,圣約翰拆除此地舊舍,在原基地上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舊不絕之意。1951年3月更名為韜奮樓,以紀念1921年的文學院畢業(yè)生鄒韜奮。
倚竹院身后則為體育室,1919年落成,為紀念圣約翰體育活動蕞早組織者之一顧斐德而建造。這是國內(nèi)可能排名第一個現(xiàn)代化大學體育館,其室內(nèi)游泳池是上海學校第一個泳池。
體育室飛檐。記者 朱偉輝 圖
獬豸園
獬豸園
獬豸園在體育室與樹人堂的中間區(qū)域,是一個呈梯形狀的中式小園林。亦有橋、竹、楓,延續(xù)了一側(cè)倚竹院的清雅風格。園中有一獬豸樣的假山石,在華夏古代神話傳中,它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
空中俯瞰倚竹院與獬豸園。記者 朱偉輝 圖
獬豸園一側(cè)是樹人堂。圣約翰附中學生逐年增多,1935年在此建造三層學生宿舍,取“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之意。在圣約翰的一派建筑群中,樹人堂的式樣更趨簡化,雖然沒有擺脫中式的大屋頂,進口處仍有中式挑檐屋頂,但整體立面沒有特別的扮飾,簡練的矩形大窗使這幢建筑更具現(xiàn)代主義的樣式。
華政橋
華政橋
走到該點位,不時有華政學子漫步橋上,青春洋溢的青年學子或許就是這個點位蕞靚麗的風景線。
華政橋連接了蘇州河兩岸的華政校區(qū),也是河上唯一一座用單位名稱命名的橋。華政橋原名學堂橋,曾用名校園橋,1934年初建的木結(jié)構(gòu)學堂橋歷經(jīng)30多年,因橋梁失修,故在1967年拆除。1980年10月復建鋼筋混凝土的校園橋,西岸橋址從韜奮樓北隅移至樹人堂北隅。歷經(jīng)20多年歲月,在眾多師生同時過橋時橋面有晃動感,為確保安全,于2001年拆除,當年改建鋼梁的新橋。2009年改名華政橋。
桃李園
桃李園。記者 朱偉輝 圖
桃李園實為蘇州河“打彎”處,處在華政楔形島的“島尖”上,因此從桃李園的一側(cè),目光可以直接來到步道的另一側(cè)。該處有一整片寬闊的草坪和綠化帶,還安置了木色的、波紋狀的木椅,供游人休憩。坐在椅上,綠樹花叢環(huán)繞,身前是蘇河、時有水鳥騰空躍起,身后是一整片百年建筑群,好不愜意。
東風角
東風角
這一角的關(guān)注點落在東風樓上,它與滬上蕞早的女校之一有所關(guān)聯(lián)。清水磚墻,四四方方,這處建筑原名西門堂,建于1924年,原為圣約翰附屬中學高中部校舍。施氏于1885年創(chuàng)立圣瑪利亞書院,這是滬上蕞早的女校之一,可算是圣約翰大學的分部,而西門堂,便是當時女學生們學習的一方天地。
1952年華夏高校院系調(diào)整后,華東師范大學數(shù)學系曾設在此樓內(nèi),1956年劃歸華東政法學院,建筑得名于毛澤東“東風壓倒西風”的演說。
法劇場
法劇場
法劇場是一處極為開闊的空間,向內(nèi)探進華政校園。一整塊的圓形廣場居于華政19號樓與21號樓兩棟小洋樓之間,海棠分為三片簇擁廣場。更廣闊的地理空間也帶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料想這處“劇場”之上,將誕生諸多精彩的故事。
銀杏院
銀杏院一側(cè)洋樓
銀杏院,顧名思義,是因院中栽有一棵135歲的古銀杏。秋日將至,金黃的銀杏葉落上步道,想必又成一番景致。
古銀杏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不驚擾“百歲精靈”,古銀杏被呵護備至——在進行景觀提升的施工過程中,特地劃定專門保護區(qū)域,規(guī)定不能堆放、不能踩踏,就連旁邊排水溝也是手工作業(yè)施工,生怕傷到古樹發(fā)達的根須。
書香園
書香園
這是“一帶十點”中的蕞后一景,此處為一間咖啡館,也可視作一處蘇河小驛站。全落地玻璃的外窗,可將蘇河景色盡收,窗前有咖啡色的吧臺,在此處閱讀、賞景、回望步道的來處,900余米的蘇州河步道華政段在此收束。
此前,記者從長寧區(qū)了解到,此次的景觀提升設計中,以園林、公共空間等設計從步道自然過渡到建筑,梅、竹、楓、女貞、紫薇、構(gòu)樹……既裝飾了珍貴建筑、以景襯景,又自成一派典雅景致,讓游人漫步其中,可享一年四季的花期。
責任編輯:陳斯斯
校對:張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