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想跟爺爺奶奶走,還想帶上姐姐,口吻非常堅定:不想下次去,我現在就要去!小短腿噠噠噠往前奔,大有一種馬上就要上車的感覺。當奶奶抱起他,跟他講再見時,真怕他蹬著兩腿,大哭大鬧,無法收場。
奶奶放下他的時候,他的身體下墜,我以為,馬上就要開始嗷嗷大哭,揪著衣服不放了。但是沒有,他很紳士地說:再見,再見。文質彬彬地揮手,像一個小小的謙謙君子。
這真讓人有點詫異,我可是見過小區的小孩兒,追著爺爺奶奶的車子奔跑,追不上時,撲倒在地打著滾兒哭,家長怎么都拉不起來,撲騰得像個小泥猴兒。
但想一想也就明白了,他上次鬧著要讓媽媽留下來陪他玩,嘭地一聲推開玩具箱子,還不是被姐姐訓得一愣一愣的,一邊道歉三次才過關,想想就讓人又心疼又好笑。
其實,小朋友這個態度,也不是一次兩次了,他曾經蹲在地上玩得正開心,媽媽逗他說不玩了,一連說了三次,他起初是抗拒的,嘴里一直說不,但蕞后還是哭著站起來,離開了心愛的玩具。
似乎還有一次,姐姐不小心用玩具車打痛了他的小手指,他愣在那里,打不定主意該哭還是繼續玩。爸爸立刻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一個玩具小人騎車來接他,說要去醫院包扎手。
他立刻就盯著小人,當玩具小人騎著自行車來到他面前時,他還誠懇地問爸爸:我應該坐在哪兒呀?因為那個自行車實在太小了,真是一個可愛的小孩。
正是因為平日里,不光是爸爸媽媽,連姐姐都在給他教規矩:不可以亂吵,不可以胡鬧,要講道理。所以,盡管他一心想跟著爺爺奶奶上車,但蕞終仍然只是失落地揮一揮手,沒有將任性進行到底。
君子愛人以德,小人愛人以姑息。按道德的要求去愛護孩子,比姑息孩子更重要。有人會覺得,孩子還小,不記事,就算嬌縱一點也沒事。
其實,這種想法不可取。兒童萌生意識的時候,也正是他接觸與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正確的認知,能讓他自覺地規范自己的行為,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不會逾越規矩。
家里的每個大人都有不同的性格:舅舅活寶,爸爸靜默,媽媽寬中有嚴,外公外婆慈祥,爺爺奶奶對孫輩愛也愛不夠。孩子們與家人相處時,也很默契和諧。
一個孩子的成長,就像一棵小小的幼苗,要時刻根據他的年齡與認知,來調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即不能拔苗助長,也不能舍不得打杈剪枝,審時度勢,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即便是三歲稚子,也要教會他不任性,不耍賴,在漸漸成長的日子,他才會慢慢學會理解父母,體恤長輩,成為一個有禮數知分寸的兒童。
那么,等到上學的時候,他也會懂得聽老師的教導,守學校的規矩,認認真真學習,文文明明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