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過節了,家人團聚,朋友聚會,總免不了要喝一點兒酒。俗話說:無酒不成席。在滿滿一桌菜面前,如果少了酒,便少了很多興味。
可是問題來了,酒到底能不能喝?喝多少?
那天看了一則新聞,英國權威醫學雜志《柳葉刀》上說:人每天酒精攝入量應該為零。我的天,原來是一滴也不能沾,沾則有害。意思是飲酒是百害而無一利!
我覺的,物極必反。凡事只要一可能嗎?,肯定有問題。因為世界上從來沒有可能嗎?的東西。莫非真的是滴酒不能沾嗎?
華夏的酒文化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商周時期出土的青銅器物中已經發現了酒。魏晉時期的官職中有一個官名叫做祭酒,是專門負責皇家祭祀活動的。
而且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酒與人類活動如影隨形,密不可分,應該是水乳交融了。幾乎在所有的文學作品里酒更是大放異彩,增光添色,它助人興致,烘托氣氛,功不可沒。
李白的“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花間一壺酒 ,獨酌無相親”。
蘇軾的“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杜甫的“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白居易在《琵琶行》里更是把酒寫的淋漓盡致。“主人下馬客在船 舉酒欲飲無管弦”,“醉不成歡慘將別 ,別時茫茫江浸月”。“添酒回燈重開宴”,哪個環節沒有酒?
在巜水滸傳》中,酒的角色就更多了。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是在飲酒之后。武松痛飲十八碗,井陽岡打虎、武松醉打蔣門神,魯智深醉打山門等,都是因為有了酒的助興,才演繹出精彩瞬間。
巜三國演義》中,關羽溫酒斬華雄。曹操、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
在巜紅樓夢》里,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宴會,哪一次少了酒?他們不但喝酒,還飛花傳令,飲酒賦詩,其樂融融。
巜西游記》中,齊天大圣孫悟空也是因為王母娘娘舉行蟠桃盛會而不被邀請,憤而痛飲仙酒,大鬧天宮。
天下第壹行書巜蘭亭序》敘述了多么美妙的情節:曲水流觴,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給人接風,必須敬酒。長亭送別,也是喝一杯酒。久別重逢,更是要一醉方休。“綠蟻新焙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 ,能飲一杯無?”多么令人心動的雅事!
總而言之,從古到今,酒從來沒有離開過人們的生活。而且因為酒的助力,才留下一個個美好的回憶。
試想,如果把我剛才提到的酒全部換成可口可樂或者橙汁,還會有那么多美妙的傳奇嗎?關羽喝杯可樂去掄青龍偃月刀與敵廝殺?哪里還有什么豪氣沖天,哪里還有什么英雄氣概!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喝一點酒,能讓人血脈賁張,激情澎湃,“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就連樣板戲里革命英雄李玉和與母親告別時,也是“臨行喝媽一碗酒,渾身是膽雄赳赳”!《林海雪原》里孤膽英雄楊子榮“今日痛飲慶功酒,壯志未酬誓不休。來日方長顯身手,甘灑熱血寫春秋”!唱得人激情難掩,熱血沸騰。
我在想,自古以來,華夏人就與酒結下了不解之緣。如果酒有巨毒,誰喝誰喪命,誰還敢碰?怎么會流傳幾千年?
至于酒精能導致許多疾病的問題,也有待進一步考證。而且糧食生產的酒精和工業酒精有著本質區別。我想,只要不過量,不酗酒,應該是有助于健康的。許多長壽老人每天都喝一點白酒,他們都說少喝點酒有好處。
所以,朋友們,酒是可以喝一點兒的,但是千萬不要過量,不要因酒亂性,因酒誤事,特別是酒后千萬不要開車!
又過節了,你喝了點兒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