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蘇道博(來自互聯網文章)
1938年,日軍空襲武漢,雖然實力懸殊巨大,但當時的空軍大隊毅然奮勇升空,與多于自己數十倍的敵機展開殊死搏斗!
21歲的陳懷民駕駛的飛機被擊中,他沒有選擇跳傘,而是駕駛飛機沖向敵機群,武漢上空一聲巨響,飛機在空中爆炸,陳懷民烈士的這驚天一撞,像極了在百年前的甲午戰爭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那視死如歸的一撞!
武漢,注定是一個英雄的城市!
2019年底,疫情襲來,武漢成為風暴眼,英雄城市鐵血抗疫,硬是完成了世界抗疫史的奇跡!
2020年12月,武漢在China十四五規劃指導下,審議通過了《中共武漢市委關于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本著中央有重托,省委有要求,發展有需要,群眾有期盼的宗旨,武漢提出了“三個定位”——China中心城市、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國際化大都市;“五個中心”——華夏經濟中心、China科技創新中心、China商貿物流中心、國際交往中心和區域金融中心,,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這里不禁要問了:為什么是武漢?
武漢重人才
武漢是名副其實的人才之都,坐擁百萬大學生的體量和眾多高科技產業區,吸引了各路人才紛至沓來。但入城易,落戶難的問題制約了人才進一步的發展。所以武漢人社為人才開通綠色通道,不僅要把人才引進來,還要讓人才留下來。
武漢市連續出臺了《關于實施技能興漢工程的意見》《武漢市拓寬技能人才成長通道實施辦法》《武漢市高技能人才引進工作實施辦法》等3個政策性文件,首次從 戶籍、事業單位招考、人才流動等六大方面鼓勵技能人才成長。
武漢重創新
從近代華夏來看,武漢創造的第壹太多了,漢陽,亞洲第壹座現代工業鐵廠;武昌,辛亥革命第壹槍;漢口,天下第壹街;新文化運動、國內北伐戰爭和抗戰初期,武漢都是運動的中心。
如今的武昌依然是是全省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如今在漢高等院校近百所, 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居世界第壹,這就是武漢,不走尋常路,要做就做第壹人!
武漢重生態
武漢被稱為“江湖”,可見其水路交通之發達,從古至今,武漢都是商業生態齊備的城市,南來北往的客商齊聚,明清以來,漢口商業繁茂,讓當時的武漢碼頭幫威震南北,后來漢口不但成為長江中游蕞大的市鎮,亦服膺華夏四大名鎮之名。
1861年漢口開埠,這是武漢商業興盛和生態完善的標志之一,當時英國雜志曾經將漢口稱為“華夏的曼徹斯特”,美國雜志亦將漢口稱為“華夏芝加哥”,可見商業文化之影響!
英雄城市,光榮新生
這座英雄城市憑借獨有的歷史厚重感以及人文氣質,未來的發展空間之廣闊,在國內城市中罕有敵手,尤其在十四五規劃指導下的宏觀設計,更是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新活力,依托9大支柱產業、6大戰略性新興產業、5大未來產業的“965”產業集群發展思路,讓武漢走上了數字化、智能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快速路。
對于人才也好,企業也罷,說實話,武漢是一座值得托付終生的城市,有自己的發展態度,也有與國際接軌的底氣和勇氣!#向往的武漢##我向往的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