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元?你餓死我得了……”蕞近,一名女大學新生與父親因生活費而發生的爭執引發網友熱議。隨著國慶節的到來,很多家長在為該給子女多少生活費發愁。今年孩子剛進入大學的家長尤其糾結:給多了壓力大,給少了怕孩子受苦。那么,一個大學生每個月需要多少生活費?連日來,記者通過多方走訪,傾聽各方人士的聲音。
不少大學生通過做兼職等方式補貼生活費。實習生 何倩攝
在區內讀大學:有人透支,有人存錢
小韋是廣西科技大學音樂學可以的學生,她的生活費是每個月2000元。這筆錢于她,“基本夠用”。
小韋說,她的生活費2/3花在吃飯上,不管是點外賣還是在學校的食堂用餐,一頓飯通常要花十多元。女生喜愛的零食、水果和奶茶,也是一筆開支。周末和朋友聚餐或逛街,購買護膚品、化妝品和衣服等,又會花掉不少錢。
小韋每周都做兼職,主要做家教和鋼琴陪練。兼職工作每個月能給她帶來1000元左右的收入。雖然家人給她的生活費她每個月都差不多花光,但她不會輕易動用兼職掙到的錢,而是把這些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她說:“我偶爾會在適度的前提下透支‘花唄’消費,但都會及時還款。”
該校機械工程可以的小陳每個月有1500元的生活費。小陳的消費相對理性,購置衣物等比較看重性價比,不追求名牌。因為兼職做得少,鑒于沒有生活費以外的其他收入,小陳自律地堅持底線:“生活費不夠用就省著花,實在沒有辦法我才硬著頭皮問父母要。”
今年9月,柳州職業技術學院計算機網絡可以男生小羅升入大三。小羅的月生活費一直是1000元,兩年來并無增長。因為周末常回家,出行以坐公交車為主,小羅每個月能存下一筆錢,目前已經攢了幾千元。小羅說,這在一定程度上給了他安全感。
問及2000元生活費夠不夠花,就讀于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的小葉直呼:“當然不夠,怎么可能夠花!”
小葉讀的是產品設計可以,平時花在學習上的支出不少,特別是今年開設了首飾設計課程,需要購買金、銀等珠寶材料,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此外,設計可以還要購買筆記本電腦、平板、相機和鏡頭等數碼產品。捉襟見肘時,小葉就兼職拍照、駐唱、做模特和掙獎學金來補貼生活。
在區外讀大學:不要攀比,錢就夠花
小超目前在上海的一所理工大學讀大二。初入學時,父母每個月給小超2000元生活費。鑒于當地的消費水平較高,大一下學期,父母主動把小超的生活費上調到2500元,大二又調到了3000元。
“3000元是到頂了,即使生活費有時會緊張,但我不好意思再跟家里拿錢了。”小超說,在一線城市上大學千萬不能攀比。因為攀比無上限,“心態太重要了。”
9月初,小駿前往宜昌三峽大學讀臨床醫學可以。大學生活的第壹個月,父母給了他2000元生活費。但因水土不服,初到宜昌小駿生病了,就醫花了不少錢。這筆額外開支,父母給他“報銷”了。
入學時,父母陪小駿去了宜昌,全家在學校食堂吃過飯。小駿的父母以為,孩子每天的伙食費30多元就夠了。
從小培養好的生活習慣,讀大學時才能用好生活費。 實習生 何倩攝
記者了解到,一二三線城市的大學生生活消費存在一定差距,但每個月給大學生2000元生活費,這是多數家庭的“標配”。至于是否夠用、有無節余,全看大學生自身的消費習慣和所讀可以額外支出,與每個月得到的生活費金額關系不大。不攀比和自律,生活費就“夠花”。
過來人:養成健康消費觀,將終身受益
劉女士1988年在南寧上大學時,家里都是每個月通過郵局給她匯生活費。當年,她的生活費是每個月80元。
把飯吃飽是必須的。周末閑暇時光,劉女士會和同學去逛朝陽廣場。想買大件或偏貴的東西時,她不會向家人額外要錢,而是自己攢錢。劉女士說,隨著經濟水平提高,消費的類別也越來越多。但攢錢消費是一種“有計劃的消費”,這種生活技巧應該值得大學生們借鑒。
盡管家境不錯,2009年入讀廣西警察學院時,小峰的父母每個月只給他600元~800元的生活費。小峰身材高大,平時喜歡運動。盡管他的飯量比其他同學大,但每個月的生活費他都有節余。
時至今日有了收入,小峰的消費觀依然沒有變。他很感激父母從小對他的教導,這些教導讓他受益匪淺。
劉女士的女兒目前正在讀研究生。回首女兒走過的本科4年,她給女兒的生活費從大一的1250元一直上調至現在的2500元。這些調整,有理有據,順應孩子的需求。
劉女士一直教育女兒不能透支消費,更不能用花唄、網貸等平臺上的錢。有計劃地花錢,這些消費習慣都是慢慢培養起來的。
“如果孩子參加比賽獲獎了,或被評為優秀學生等,我會以微信紅包的方式給她額外的獎勵。獎勵的金額在100元~500元之間。”劉女士認為,獎勵機制是對孩子生活費的補貼,這能激發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小駿的爸爸鐘先生告訴記者,小駿去宜昌上大學前,他們提出給孩子買一個新手機。本以為孩子會買蕞新款,沒想到他挑了一款價格實惠的機型。
鐘先生很欣慰:“以我們家的經濟條件是可以給孩子買更好的手機。但孩子說不要,手機夠用就行。孩子的消費觀這么理智,即使他和我們相距很遠,我們也不用擔心他亂花錢,我們相信孩子。”
高校學工部:搞好學業,生活無憂
柳州工學院學生工作部副部長黃增遼老師告訴記者,大學生每個月的生活費確實有不小的落差,一般家庭的孩子每月在1000元~2000元之間,有的孩子要多少家里就給多少,也有的孩子在大學期間就創新創業,月入過萬的也大有人在,有的沒畢業就買了車。
“把學業搞好,生活費不會是大問題。”黃增遼說,在校大學生只要把學業學好,有校級、自治區級、級別高一點多個級別不同項目的獎學金等著他,家庭經濟實在困難的,還有不同檔次的助學金。
此外,學生兼顧好學業的同時,還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內申請勤工助學崗位,以柳州工學院為例,勤工助學崗每月有600元~800元的收入,以每月1000元~2000元的生活費水平,只要學好學業,勤工助學收入加上各類獎學金和助學金,基本生活費是能夠保障的。
部分能力較突出的學生,還可以在兼顧學業的同時做兼職,或一起創業。在柳州工學院就曾有一名這樣的學生,大學畢業時順利考上了研究生,而研究生的學費和生活費,他在大學期間就掙好了。
黃增遼認為,“錢夠不夠花”的關鍵,在于學生自身的金錢觀和消費觀,這背后則是家庭的教育。如果家長從小正確地引導,孩子上了大學后完全有能力把自己的生活過好。
對于在校大學生,黃增遼建議始終是“把學業搞好”,在此基礎上可以嘗試給自己“創收”。曾經禍害過很多學生的“校園貸”經過這些年的整治和打擊,如今已經很少見到,大學生對其也有了一定的戒備心,但要提醒的是,大學生仍要警惕超前消費、過度消費,要遠離賭球、賭賽車等非法活動,否則將會掉入深淵,家里給再多錢也不會夠用。
本文由來自互聯網出品,未經許可,任何渠道、平臺請勿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