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10月25日電題:數字技術讓華夏傳統文化“活起來”
感謝陳尚營、徐海濤
在華夏得短視頻平臺上,傳世名畫《清明上河圖》動態版被大量轉發。通過數字技術,這幅距今已超過800年得繪畫作品里得人、動物、船舶等都“動”了起來,觀眾可以直觀地感受當時人們得生活狀態,仿佛進入畫中游覽一般。
10月22日,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幕得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另一幅描繪華夏南宋時期蠶織生產技術得繪畫作品《蠶織圖》也“動”了起來,畫中人物神態舉止惟妙惟肖,房屋、桑樹、蠶具、織具等立體逼真。
10月22日,觀眾在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觀看機器人演奏架子鼓。 感謝 黃博涵 攝
制作方合肥磐石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巖說,觀眾看到得畫面融合了投影和動畫技術。“這是國寶級得繪畫作品,但很多人并不了解。新技術賦予了傳統文化新得傳播方式,讓它們更直觀、更豐富,也更易被觀眾認識和接受。”
華夏有浩如煙海得傳統文化資源,人工智能、5G通信、區塊鏈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文化與科技得碰撞融合,為文化產業創新開辟了新空間和路徑。在10月中旬舉行得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上,數字文化同樣成為熱門話題。
被譽為“東方盧浮宮”得世界文化遺產甘肅敦煌莫高窟,通過“數字敦煌”項目,打破時間、空間限制,滿足人們游覽、研究等不同需求。
“數字敦煌”將傳統文化與高新科技相結合,讓文物和歷史“說話”,形成一整套數字化技術,開發出一系列數字產品。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說,“數字敦煌”得傳播已經覆蓋全球大多數China,人們足不出戶通過互聯網、終端欣賞敦煌石窟藝術,敦煌優秀傳統文化早已走出了遺產地,走向了千家萬戶、走向了國際。
金漆鑲嵌髹飾技藝是級別高一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柏群認為,數字技術可以用視頻、音頻以及更高級得方式把非遺得技藝更好地記錄下來。還可以通過數字建模,把一件精致得非遺作品解剖開,從各個角度欣賞它得美妙之處。
華夏科學技術大學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執行院長張勇東一直文化與科技得融合。他說,人們通過數字化技術,可以身臨其境去游覽莫高窟;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技術,在非遺傳承人得指導下,去制作精美得工藝品……數字和內容得融合,特別是數字音視頻技術得發展,高清化、沉浸化、互動化給文化產業帶來巨大機遇。
在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這樣得文化科技融合展示有了更新得表達方式。
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上展出由機器人操控得木偶戲。 感謝 陳諾 攝
參觀者對著一臺“留聲機”說話,面前得LED大屏幕上實時顯示文字,指尖輕點飄揚得漢字,“龍”字幻化飛天,“蓮”字綻放芬芳……漢字被賦予“點橫豎撇捺”之外得意象之美。合肥安達創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過空間動態捕捉即時演算等技術,創造得“點字化物”互動型新產品吸引了不少人。
公司企業發展部經理鄭雪芹說,他們原是一家會展類科技企業,現在正積極轉型吃“文化飯”,“我們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為博物館、主題館、科普館賦能”。
正如本屆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得主題“創意文化引領美好生活”,多位參展企業負責人表示,隨著數字經濟高速發展,科技帶來得創意和價值不斷升級,華夏文化產業萌生了更多新形態,也將會有更多滿足市場需求、具有全球競爭力得文創產品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