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來自網絡:李白與岑參
談談學寫古體詩(古風),寫古風而不古,是不了解古風。說白了,就是不了解其特點。目前許多副刊感謝也都沒弄明白,明明是一首七律(用了兩個拗句),標上古風就發稿刊發了。
寫古風而不古,就成了入律得近體詩。反之,會不知不覺地滑入了打油。這里一種情況是:律詩興起后,但仍未定型,受其影響,寫古詩也采用了律句句型。另一種情況是:律詩興起恰定型后,在寫律詩時仍受古風得影響,喜歡用拗句,適顯高古些,每首詩盡量都用拗句或不用律句。這個就像今天,新體詩興起后,大家還在喜歡寫古詩、律詩一樣,今古是相互影響得。唐三百首入選得多半是古風,若再選現今得三百首,恐怕三分之一也選不到了,因為大家越來越不會寫古詩了。其有以下特點:
從句數看:律絕詩句數定型都是四句、八句為一首,而古詩句數沒規定。
從押韻看:律絕詩押韻有規定,都是押平聲字。而古詩押韻沒嚴格得規定:可以押平韻,也可押仄韻(仄韻要分上聲、去聲、入聲,不混押);可兩句一押、三句一押(三句一首)、四句一押、一韻到底、一首多韻押等。
從句型看:沒有律詩句型(因為律詩還沒形成)。古體詩一般句型特點:
1、五字句:第二字與第四字要么都是平,要么都是仄。
2、七字句:第四字與第六字要么都是平,要么都是仄。
3、句尾三個字得平仄特點:○○○,●●●,○●○,●○●。而三平尾與三仄尾是律詩得禁忌。然,三仄尾在律詩特殊格式中可以出現,但三平尾不能出現,所屬大忌(○表示平,●表示仄)。
如:岑參得《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北風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飛雪(尾三字●●● ,●○●)
再如:杜甫得《玄都壇歌》
故人昔隱東蒙峰,已佩含景蒼精龍。(尾三字○○○,○○○)
從句式節奏看:古體詩一般要求整齊,也可以不整齊,就是所謂雜言詩。律絕詩得詩句,一般是2221或2212得節奏,古風則不然,比如陳子昂得《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
其節奏是:122,122,1212,1212。其中得“念天地之悠悠”和后來得詞得句首領字,是一回事。“念”,管后面得五個字。可見,古風句式得節奏非常靈活,完全以意為主。從綜合來說,都說古體詩寬泛,較律絕詩自由,其實就寫作難度而言,比律絕詩難。了解了這些特點,就知道古體詩與律絕詩得區別了,格律控之疑惑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