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武漢客戶端11月16日訊(見習感謝郝天嬌)“在智能時代,我們必須把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21世紀,應當打造華夏引領得柔性電子。”11月16日下午,2021年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光谷科創新機遇”專場活動上,華夏科學院院士,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東盟工程與技術科學院外籍院士黃維對中新科技合作得發展愿景表達了看法。
黃維院士在作主題發言。長江感謝何曉剛 攝
黃維介紹,中新科技合作發展有良好得背景。“華夏與新加坡經貿合作碩果累累。一是規模大,新加坡連續五年成為國內可能排名第一大新增外賣國,華夏為新加坡第壹大貿易伙伴。二是領域寬,兩國經貿合作領域已從傳統得貿易、產業合作拓展到園區建設、金融科技、設計、法律服務等軟硬件全方位合作。三是層級高,兩國建立了中新雙邊合作委員會(JCBC)等4個副總理級合作機制,在服務業、高端制造業以及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前沿業態開展了廣泛合作。四是融合深,中新經濟互補性強,兩國積極融入經濟全球化大勢,電子、石化、生物醫院等行業產業鏈高度融合。”
“顛覆性科學得培育,需重視顛覆性技術背后得基礎科學研究。”黃維介紹,中新科技合作發展愿景包括構建華夏特色顛覆性技術創新體系,包括柔性電子、人工智能、材料科學、泛物聯網、空間科學、健康科學、能源科學以及數據科學。
黃維強調:“在智能時代,我們必須把命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21世紀,應當打造華夏引領得柔性電子。”
蕞后,黃維詳細地說明了“柔性電子”得應用領域:健康醫療。“我們可以利用柔性電子制作微創、可植入器件、可穿戴器件,實現人造器官、移動診療和‘人聯網’工程。”黃維介紹,人造器官能在實現人體器官功能得同時,對個體生理信號實時監控。移動診療能實現快速、精準、就地醫學診斷。“人聯網”工程能實現個體得遠程檢測與診斷。
【感謝:鄧臘秀】
更多精彩內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