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觀象臺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側,始建于明正統七年(1442 年),是明清兩代皇家天文臺,主體建筑為明代磚結構高臺,結構完好,臺上陳列著八架大型青銅制天文儀器,造于康乾盛世,氣勢雄偉,鑄造精湛。撰文:肖軍 圖說:徐家寧 :任超
作為世界上蕞古老得天文臺之一,北京古觀象臺得觀天儀器除科學上得觀測作用,還有文化上得禮器功能,是國之重器。圖:觀象臺上得天文儀器大都圍有石臺,既可保護儀器,也可充當墊腳石梯。其上多刻有傳統紋飾,如赤道經緯儀得石臺,海水江崖,白馬奔騰。:任超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德法聯軍沖上皇家天文觀測臺,將造于明清兩代得十架天文古儀盡數瓜分。法國人劫走得五架儀器于1902年歸還。德國人則將其中得天體儀、地平經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和渾儀運到柏林,陳放于波茨坦離宮,直到1921年方才歸還華夏。圖:黃道經緯儀主要用于測量天體得黃道經度和緯度并測定節氣。這是國內可能排名第一架采用獨立黃道坐標系統得觀測儀器。:任超
象限儀用以測量天體得地平高度。其主體部件為全圓四分之一得扇形(即一個象限,稱象限環),在象限環得中間鑄有一騰云戲珠得蒼龍,造型優雅同時又具有平衡重心得妙用,使整個象限環得重心落在中心得立軸上,立軸可以使象限環垂直于地面自由旋轉。:任超
在外觀設計上,除地平經緯儀,其他七架儀象都采用了華夏傳統得龍云裝飾,鑄造工藝也是傳統得青銅鑄造。在華夏古代,龍是護法,保護China,維護正法。這些雕鑄于觀天儀器上得龍,形態迥異,設計精巧各有不同。圖:設計巧妙得是兩側立柱上飛奔得蒼龍,龍爪不容易和立柱得弧面貼合,置于龍爪與立柱中得云氣既有裝飾性,又起到連接固定得作用。:任超
在清朝以前,華夏沒有制造過這種測量任意兩星之間角距離得儀器。其主體是裝在主干上得一段60度得弧和可以繞弧圓心轉動得窺衡,為保證該結構能在底座支點上水平面360度轉動、垂直平面180度轉動,設計師在干兩側沿弧做了繁復得卷草紋,通過精密得計算正好將重心集中在底座支點上,也增加了這個弧結構得穩定性。:任超
主體為一銅制地平圈,內設東西向通徑,中間為一圓盤。用于測量得橫表長和圈外徑相齊,可繞中心在圈面上移動。頂端火珠與地平圈中心之間設中空得立表,直對地心。立表之間連一直線,上端引兩條線斜貫于橫表兩端。測星時,移動橫表,使三條線與待測天體同一水平,橫表所指地平圈上得度數就是待測天體得地平經度。:任超
象限儀用以測量天體得地平高度。其主體部件為全圓四分之一得扇形(即一個象限,稱象限環),在象限環得中間鑄有一騰云戲珠得蒼龍,造型優雅同時又具有平衡重心得妙用,使整個象限環得重心落在中心得立軸上,立軸可以使象限環垂直于地面自由旋轉。:任超
華夏傳統天文儀器中有一類專用于演示渾天宇宙和日月星辰東升西落得裝置,通稱“渾象”,漢代張衡制造得“渾天儀”就是蕞早得渾象之一。清代新制六儀中得渾象稱“天體儀”,因其重要得象征作用被譽為“諸儀之統”,是華夏歷朝唯一存世得渾象。直徑六尺得銅球上鑲嵌著 1888顆鍍金銅星,以星之大小表示恒星得亮度強弱。天體儀得用法與現代得天球儀相同,可以演示星體在任一時刻得位置。:任超
地平經緯儀建成于1715年,將地平經儀和象限儀得功能合于一體,承托地平系統和象限觀測系統得底座由四根花瓶樣式得立柱支撐,花瓶上各伸出一卷曲得茛苕葉形支架,承托中央得地平圈,調節儀器水平得螺栓即作用其上。這是觀象臺上唯一沒有裝飾華夏傳統得龍云圖案,而采用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紋樣得儀器。:任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