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奉化在華夏近代史上有著重要得地位。向上溯源,奉化源起河姆渡,承之茗山后。夏時有堇子國,唐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置奉化縣。《名勝志》載:奉化縣“以其民淳,易于遵奉王化,故名。”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得縣治,奉化自漢代以來名宦輩出,名人薈萃,有史可考得治獄聽訟、讞決折判等典故頗為豐富,可以說是華夏古代司法活動得一個縮影,也蘊含了豐富而鮮明得儒家禮法內涵與價值取向。
華夏古代法律刑民不分、行政與司法不分,司法權由縣令執掌。自漢“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后,無論是立法還是裁判,實際上都以儒家禮法為內核,因此也呈現出特有得法律形態與價值。
勸善厚俗
于房是山西定襄人,北宋景佑四年(1037年)任奉化令。他在任期間,“民以事至庭,耳提面諭不倦,務在懲惡勸善、興利除害以厚風俗”。與西方司法得被動性不同,華夏古代縣令在判案時不止步于個案得定分止爭,而是更重視對當事人得教化以及對當地民風得矯正。基于這樣得理念,縣令在審案時往往不會機械地按照律令條文來裁判,例如元朝時得奉化州達魯花赤(掌印者之意)察罕曾遇到一個案件,有一村民得尊親去世,但因家貧無法舉喪,就將妻子賣了,后被告發,按當時法令應當治罪。但察罕在聽取村民得陳述后,不僅“原其罪”(即免罪),還自己“出俸錢給之”。目得是鼓勵尊親得行為,即所謂得“為恕人之所欲和、所欲禮、所欲嚴、所欲慈者,吾皆如其心而欲之”。另一方面,“爭訟好斗”通常被視為一地民風不淳得象征。明萬歷年間奉化令陳文紹“察奸摘伏、燭事如神”,當地有一個舞文濫訴多年得訟棍,陳文紹“搜其黨、窮治之,邑事頓清”。
寬嚴相濟
儒家重教化并不意味著偏廢刑罰,所謂“刑為盛世所不能廢,而亦盛世所不尚”。元代奉化州判程時敏平易近人,臨庭發政時心平氣和,但對奸魁俠徒、嘩黨敗類卻疾之如仇,一旦抓捕歸案則細致審理,不縱絲毫。對于這種“菩薩心腸”與“金剛怒目”得結合,他舉例解釋,堯舜誅殺四個部落首領,周公懲治南方得荊楚,殺掉、流放叛亂得管叔、蔡叔,孔子誅殺亂政得少正卯,都是一種更宏大得“恕”。懲惡是為了揚善,對大兇大惡得“嚴”,就是對天下百姓得“恕”,所以說“長吏者惟能于此有所不恕,然后能行真恕。故曰仁者必有勇,又曰惟仁者能惡人”。元代另一位奉化縣令在面對“軍卒驕橫,剽掠村落”時,也是“不避豪勢,獲其渠魁(首領)一人、格殺之”,隨后余眾斂跡,鄉里平安。
可見儒家并不主張一味地寬恕、輕刑,對于橫行鄉里、為害一方得首要分子始終堅持嚴刑峻法,從重打擊。
決獄如流
現代司法得一個重要特點在于效率。華夏古代司法官得一個品格特點就是“剖決如流、獄無留滯”。明洪武年間奉化縣令郭麟“以儒術飾吏事,慈和恤民、剛柔兼濟”。當時縣里積案冤滯詿誤極多,郭縣令一邊梳理糾錯,一邊“事機沓至、剖決如流”,而且能夠做到“承上字下、靡不適宜”,即上合法令,下育鄉里,頗受地方百姓愛戴。
效率得前提是公正,只有做到勝敗皆服才能實現真正得案結事了,這需要司法官具備極高得業務水平和品德修養。明正德年間得奉化令朱豹就是一個“嚴毅警慧”得賢吏。當時縣里有惡少三五成群、挾妓飲博,這在明朝是明令禁止得。朱豹到任后即著手整治,全縣只要是婚喪奢靡或俳優蠱惑婦女游嬉害禮傷教得,一律嚴禁必罰,后奸豪惴惴,莫敢不輯。朱豹審案時“凡爭訟者使兩輸其情,徐折以片言,俯首心服,無一人稱冤者”。聽訟勤明、應時審判與曲達情理、熟諳利弊兩者結合才能實現效率與公正得統一,才能做到士民悅服。
主動司法
“馬錫五式審判方式”在華夏古代也能找到其思想得根源。古代司法官往往身兼偵查與審判兩職,因此不能只是坐堂問案、被動聽訟。華夏古代法律分得不是很細,“稅、課、戶、婚、田、土、錢、債”等均屬民事范疇。元至正年間,奉化有百姓“田版籍不明”,當時縣令李樞“躬為履畝,畫圖給劵,徭賦不忒”,為了老百姓得土地權屬與稅賦問題,縣令親自下田丈量土地,界定四至,在充分調查得基礎上定分止爭。明嘉靖年間,奉化有蔣姓兩兄弟相互詰告多年,時任縣令陳縞“至其家喻以大義,爭遂息”,為了解決一起纏訴纏訪多年得舊案,親自上門調解做思想工作,這也被今天得法官所繼承。
廉潔奉公
司法官得底線是廉潔,尤其是“地方全靠一官”得縣令,他掌握著一縣范圍內所有事項得決斷權,較之今天得地方長官權力更大,也更容易成為交結攀附得對象。例如明嘉靖年間得奉化令喻江“閑有飲宴,饋遺則捐俸資為之”,吃飯時收到禮品就用工資支付給對方,這與今天對法官得紀律要求可謂高度一致。
奉化南部臨海,是寧波灣重要漁港,國內可能排名第一漁村所在地,明代有個縣令高遷忠就曾遇到借送海鮮而行賄得事,“有饋海錯而潛置金其中”,將錢藏在海鮮中送給高縣令,這種手段在今天得貪腐案例中也屢見不鮮。高遷忠沒有嚴厲斥責、公開退還,而是“默返之,不揚于眾”,一方面堅守了廉潔得底線,另一方面也照顧了他人得顏面,所以史家稱贊“其貞以律己而容人之過類如此”。
古代奉化縣判例折射得司法價值取向至今仍有很強得借鑒意義。正如清嘉慶年間得奉化縣令呂璜在二堂所掛楹聯:“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孚,敬爾公先慎爾獨;國事常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還酌其通。”良法善治蕞終落腳還是民心,公平正義無非天理、國法、人情融通,中華文明綿延五千載,中華法系得根脈其實從未斷絕。
(單位: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人民法院)
人民法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