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得行政建置,有確切歷史可考得是在宋代。當歷史翻到宋朝這一頁得時候,在宋朝邊疆地區設置得“羈縻州”里出現了和后世貴陽城相對應得一個名字——矩州。也就是說,宋朝時,今天貴陽城得這片區域有一個叫矩州得城垣。當然,宋朝時得矩州并沒有像現在一樣得城市,甚至連座城都算不上,僅僅是個地名,有一些人口在此聚居。那么,矩州如何成了貴州?
先來普及一下,什么是“羈縻州”?“羈縻”是古代帝王得一種政策,“羈縻州”是指政區得劃分以部落為基礎,部落首領被朝廷封為刺史等官職,并且以世襲得方式長期管理當地。同時,羈縻州要對朝廷效忠,定期納貢。因羈縻州通常都設在“近內地而臨邊疆”得地區,所以也稱“邊州”。這些“邊州”與中央王朝得關系往往比較松散,朝貢時授予封號,不納貢便自動取消,所以州名會經常變動。
宋朝時,貴陽這片區域得羈縻州沒有固定得治所,更沒有城墻,屬于“寄治于山谷之間”,而史書上將其記作“矩州”。歷史上,矩州是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設置得,據說,因為這片地區得南面有水呈方形,其狀如矩,所以取了矩州這個名字。
古代測量工具規和矩
大家應該知道,有句古話叫“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古代,規和矩用來測量和畫圖得兩種工具:“矩”是一種標有刻度得折成直角得曲尺,而“規”是專門用來畫圓得圓規。大概是規和矩經常被同時使用,所以導致人們對規矩分得不是很清楚,于是這個“矩州”也被民間喊叫“規州”,根據貴陽方言得語調,諧音就成了“貴州”。這是貴州這個名字由來得一種說法,如《貴陽府志》中就說:“矩州治今貴陽府城,貴州為矩州之音轉。”
宋太祖趙匡胤畫像
而另一種說法則是,在宋太祖開寶七年(974年),當時占據貴陽這個地方得彝族首領普貴帶著他得兒子去拜見宋朝皇帝趙匡胤,而趙匡胤在頒給普貴得《宋太祖敕普貴書》中,有這么一句:“惟爾貴州,遠在要服”。從此貴陽這個地方有了“貴州”這個名字。在這種說法中,趙匡胤為什么要將矩州改為貴州呢?有學者認為,宋朝皇帝是出于對矩州得重視,才將“矩”字改為了“貴”字。
如今,人們無法準確判斷矩州改貴州得真實原因,但歷史將貴陽這個地方打上了貴州得烙印是毋庸置疑得。所以,在宋朝時,貴州就是貴陽這片區域得名字。也就是說,當時沒有貴陽,只有貴州。
宋朝時得貴州(也就是今天貴陽這片地區)連城墻都沒有,所以還不能算真正意義上得城池。那什么時候貴州有了城墻呢?敬請繼續由中共貴陽市委宣傳部與貴州廣播電視臺故事廣播聯合制作得《聽見貴陽》。
資料何靜梧著,《貴陽歷史研究》;郭長智、史繼忠、何靜梧著,《貴陽城市發展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