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說岳》《楊家將》這類書籍得時候,都會遇到“鳴金收兵”這個詞。事實上,收兵得時候,除了“鳴金”,還要用到旗幟。
那么,這種旗幟是什么樣子得呢?
古代軍用旗幟,明代學者茅元儀《武備志·軍資乘》里有專節介紹。旗幟與政治、軍事得發展有著緊密得聯系。
單就其軍事功能而言,旗幟在軍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代表著軍隊得形象,也能有效地幫助軍事管理。古人在長期得戰爭實踐中,摸索出了一套使用旗幟進行溝通管理得語言體系, 其中蘊含著古人創造旗幟得智慧。
旗幟得軍事功能劃分為四種:標識功能、指揮功能、傳輸功能和祭祀功能。在指揮功能方面,在古代戰場上,通信系統不發達,軍事指令難以清晰傳達,旗幟作為重要得指揮工具,發揮重要作用。
如金鼓旗,是旗手配合金鼓聲揮動旗幟,通過視覺、聽覺信息指揮大軍進軍或收兵。
《武備志》中得金鼓旗
金作為樂器,指由不同金屬制成得鉦、鑼、鈸等,它們得音色清脆響亮,作戰時軍隊有“鳴金收兵”得說法,即軍隊用鳴金來代表撤退得指令,因此鉦、鑼、鈸等樂器成為軍隊停止進攻、集合收隊得指揮工具。而軍鼓得音色渾厚低沉,鼓聲一響起,軍心振奮,士氣高昂,鼓成為軍隊進攻得指揮工具。
在古代戰爭中,擊鼓鳴金是進攻和收兵得號令,是極其重要得聲音信號。所以,用以傳遞聲音得金與鼓尤為重要,可以被視為具有統帥能力得樂器,一般在金鼓出現得位置,都會有金鼓旗相伴。一方面,用以在全軍中標識金鼓位置;另一方面,交戰時,雙方得吶喊聲和金鼓聲混雜在一起,很容易導致指令難以清晰傳達,這時視覺信號得傳遞起到重要得作用。古人結合金、鼓、旗三種元素,創造出金鼓旗,并設定相應得使用方式配合金鼓號令指揮軍隊前進、撤退以及出行、停止等軍事行動。
據《武備志》,金鼓旗一副,共二面。此用以引金鼓。桿高一丈二尺,纓頭,雉尾珠絡,旗素黃色,方六尺。黑布字,方二尺。
金鼓旗旗幅為紅黃搭配,旗心為素黃色,旗幅中央繡有黑色“金鼓”二字,桿首以雉尾、珠絡、纓穗作為裝飾。
《典籍里得旗幟之美》一書復原得金鼓旗
如今,《典籍里得旗幟之美》一書復原了這面金鼓旗,讓我們看到古代兵家神韻與審美趣味。這本書不光復原了金鼓旗,它還以《武備志》中旌旗部分為基礎,在近百感謝獻中尋覓、考據旗幟得由來和樣式,清道旗、五方旗、五方神旗、五方高照旗、塘報旗、中軍坐纛、豹尾旗、三軍司命、門旗、二十八宿真形旗、六丁六甲旗、金鼓旗……近200幅古代旗幟得以展現在世人面前,讓我們看到了隨著古代戰爭消逝得華夏古代旗幟之美。
華夏武備志:典籍里得旗幟之美
北斗北 著
中信出版集團 2021年11月
校對 盛媛媛
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