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谷里,溪流、石卵、蝌蚪,那是不懂發愁得春天,我們毫不猶豫,去尋找那個從未去過得地方。”這是作家嚴文井回顧1938年春天得經歷時,在札記中所寫下得詩句。
詩中描述得“那個從未去過得地方”,正是當時萬千有志青年心目中得“圣地”延安。
據統計,那個時期前往延安得青年大約有4萬人,其中70%為知識青年。他們來自華夏各地,有得甚至從海外歸來。他們得身份職業各不相同,有漫畫家、作家、音樂家、科學家、醫生等等。
為什么這些身份迥異得青年非去延安不可?一名諷刺漫畫家如何矢志報國?一名生物化學家因何從德國立刻趕回華夏,甚至不惜拒絕他曾獲諾獎得老師?
延安
“我不愿做亡國奴”
前往延安得4萬名青年中,有一名“叛逆”得漫畫家。
青年華君武(1938年)
1938年,23歲得華君武是上海一家銀行得職員。工作之余,他還是位小有名氣得漫畫家。
《看殺頭》華君武
憑借《一二九》、《看殺頭》等大場面漫畫,他在上海漫畫界獨樹一幟。
七七事變發生后,華君武面對動蕩得時局感到有心無力。
他晚年在回憶錄《漫畫一生》中寫道:“我不愿做亡國奴,我仇恨在上海租界里橫行霸道得日本海軍陸戰隊,我討厭杭州、蘇州日本領事館,和上海黃浦江上日本軍艦上得太陽旗,我也討厭國民黨大小官僚得貪污、腐化,嫖妓納妾。”
《漫畫一生》華君武
1938年8月得一天,華君武積壓已久得怒火終于被引爆。
華夏美協漫畫藝術委員會原副主任鄭化改:“有一次老板就狠批下邊一個小職員,華君武看不過,就覺得太不講理了,跟他當面就吵起來了,把他憋了好幾年得火全在這一次發了。這一發就鬧僵了,華君武干脆一甩門,走了,不來上班了。”
正當丟了工作得華君武不知何去何從,他得好朋友,時任《西風》雜志主編得黃嘉音給他了一本書,就是這本書徹底點醒了他。
它正是由美國感謝埃德加·斯諾所寫得《西行漫記》。
《西行漫記》埃德加·斯諾
華君武《漫畫一生》節選:“原來,華夏還有這么一塊地方——陜北,那是跟我所厭惡得國民黨統治區和丑惡得十里洋場完全不同得一塊凈土,那邊空氣新鮮,人和人關系是平等得,呼吸是自由得。”
到延安去!
華君武心意已決,毅然啟程。臨行前他特別囑咐好友黃嘉音,等過后再把自己去延安得事告訴母親,免得她惦念……
華君武與母親
“一位大科學家來到了延安”
1937年宛平城得槍聲傳到了千里之外,身在德國得生物化學家陳康白決定立刻回國。
陳康白與楊慎宜新婚時合影
當時得他還不知道,自己會將受到延安人民得熱烈歡迎,還會受到毛澤東、張聞天、李富春等領導人得格外,并且成為后來自然科學院得締造者之一、自然科學院得第三任院長。
陳康白之子陳曉陽:“當時毛大大跟他談了一次話,說我們現在一個戰士一個月就1塊5津貼,它能養一個戰士。我給你2萬塊錢,你看你能干什么。當時他覺得挺感動得。這么困難得情況下,用這么多錢來支持科學事業,覺得自己應該能干出一番事業來。”
陳康白(左三)與林伯渠(右一)等
勘查自然科學院校址
時間撥回7年前,1930年,陳康白27歲,因出色得學術能力,被北京大學理學院聘請為研究員。
在北大工作期間,陳康白發表多篇學術論文,很快引起一位外國人得。他就是德國哥廷根大學化學院院長、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阿道夫·溫道斯。
通過考試,陳康白獲得了公費留學德國得資格。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他很快取得了豐碩得研究成果,院長溫道斯更是對他大加賞識。
1935年年末,陳康白迎來了在德國蕞幸福得日子。夫人楊慎宜不遠萬里來到德國,夫妻二人得以團聚。第二年10月,他們得第壹個孩子出生。初為人父得陳康白格外高興,他用相機記錄下一家人得生活。
陳康白全家福(1936年 哥廷根公寓)
院長溫道斯得知陳康白要回國得消息后極力挽留。
陳康白生平業績陳列館館長楊義:“他說給了你這么好得條件,你如果一定要回國,你可能這個可以就做不了了。他非常熱愛自己得可以,如果留在這里,可以讓你成為世界基本不錯得科學家。康白還是謝絕了老師再三得挽留。”
1937年7月下旬,陳康白一家人帶著成包得可以書籍和實驗器材,登上了回國得輪船。經過半個月得海上顛簸,回到祖國。
在辦理入境手續時,他得試驗設備被全部沒收,只剩下了藏在口袋里得測距儀和秒表。
陳康白使用過得地圖測距儀
1937年年底,陳康白順利到達延安,他曾這樣感慨:“背父母,棄妻子,悲歌驚擾,擊楫渡江。及到陜北,一切文明華物,聲光電化,不復觸目,物貿環境,絕然兩樣世界。”
陳康白孫女陳梅:“1937年底,爺爺到了延安之后,前兩年還和家里邊有聯系。到了1939年,國民黨知道爺爺到了延安之后,就對他得書信和家里人開始監察了,非常危險,還威脅。奶奶就告訴爺爺,說不要再來信了,不要聯系了,否則家里人得安全都要受到威脅,這樣就太不好了,你就安安心心在延安參加革命吧。”
延安城南門
“到延安去”,曾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大地上蕞響亮得口號之一。在這股浪潮下,這些知識青年們出于何種原因,做出怎樣抉擇,又遭遇了哪些經歷?
敬請觀看鳳凰大視野
《不懂發愁得春天——知識青年得延安之路》
感謝:王鼎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