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中外對人性問題得闡釋浩如煙海,但概括起來主要有四種:
(一)、儒家得性善論
性善論是華夏傳統文化得統治思想。它包括兩層意思:(1)人性本來是善良得。《孟子?滕文公上》說:“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孟子認為人性是善良得,他總是拿堯舜做例子。為什么人性本來是善良得呢?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恐懼、警惕)惻隱(同情、不忍)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又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孫丑上》) “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公孫丑上》)。他把這四項作為善得四端。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孫丑上》。《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盡,習相遠。茍不教,性乃遷。”也就是說,人得本性(天性)開始都是善得,是好得。而且,這種本性人與人之間是相同相近得,是有其普遍性得。只是因為后天生活習慣和環境得變化,使人民離這個善越來越遠了,如果不進行教育就會造成各種行為得差異,導致背離“善”得現象。(2)人性不但本來是善得,而且是向善得。也就是說,總是會向善得方向去發展。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人之向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樣,是不變得規律。關鍵是要有人來引導。
這個理論對華夏得政治、生活、文化產生了深刻得影響。
漢朝有個左馮翊韓延壽,一次,他到各縣視察。走到高陵縣,當地有兄弟二人,為了一塊田產,把官司一直打到他這里。對這種兄弟爭訟,韓延壽非常痛恨。他對兄弟二人說:“我有幸坐在左馮翊這個位置上,成為郡中得表率,卻不能使人民得到教化,以致有骨肉兄弟相與爭訟,不僅有傷風化,也使我們得縣官、鄉官、三老和那些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得人蒙羞。這都是我這個左馮翊得錯。”從這天開始,他稱病不再處理政事,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反省。高陵縣得縣令、縣丞,和那兄弟倆所在鄉得鄉官和里中得三老,不知如何是好,就把自己給綁了,陪在一側。在族人得痛責下,這兄弟倆也知道自己不對,便剃了頭發,赤著膊,前來向韓延壽謝罪,都表示要把那地讓給對方,而且決不會再為此事爭訟。韓延壽大喜,賜給他們酒食,以勸免郡中人民友愛禮讓。這一次,他共視察了二十四個縣,但再也沒有把官司打到他這里來,人們都被他那種誠意感動了。韓延壽就是依據這個理論來處理好這件事得。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