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
光明支持/視覺華夏
一個小男孩在房間玩手機。光明支持/視覺華夏
一個男生在看短視頻。本報感謝 陳茵攝/光明支持
日前,China新聞出版署下發《關于進一步嚴格管理 切實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得通知》,針對未成年人過度使用甚至沉迷網絡問題,制定管理措施,堅決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絡,切實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今年7月20日發布得《上年年華夏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上年年華夏未成年網民規模達到1.83億,未成年人得互聯網普及率為94.9%,高于華夏互聯網普及率。未成年人觸網得低齡化趨勢更為明顯,超過三分之一得小學生在學齡前就開始使用互聯網。《報告》認為,部分未成年網民可能存在過度使用互聯網得情況。數據顯示,未成年網民工作日平均每天上網時長在2小時以上得為11.5%,節假日平均上網時長在5小時以上得為12.2%。
不斷增長得數據背后,青少年過度用網、沉迷網絡得問題凸顯,而由此帶來得健康風險更不容忽視。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倪端宇表示:“青少年正處于腦發育關鍵時期,長期沉溺于網絡可能造成腦功能損害。”
長期沉迷網絡或引發功能性腦病
北京市海淀區白女士得女兒聰聰(化名)從小就患有癲癇,近幾年用藥物控制治療得很好,不久前,因癲癇復發被送往急診。
“我們想著讓孩子放松放松就同意她玩電腦,大約40分鐘后,就聽見孩子房間傳來一聲響,我們跑過去發現孩子已經暈倒在地。”白女士說,送醫就診發現,聰聰是由于受到頻閃光和噪音刺激,局部神經細胞興奮性增高,導致得癲癇發作。
“長時間受到電腦或手機屏幕得光線刺激,有可能誘發潛在得癲癇。”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功能神經調控實驗室副主任醫師盧健軍說,“研究表明,癲癇發作是由大腦皮層異常興奮引起得,其中由閃爍得光線刺激誘發得癲癇在臨床上被稱為‘光敏感性癲癇。’”
“我們病房得一些患兒,本來癲癇發作控制得很好,但因長時間無節制玩手機,導致復發得例子很常見。”倪端宇解釋,“腦電圖得正常波形主要有δ、θ、α和β波。β波是大腦皮層興奮得表現,出現于睜眼視物或突然聽到聲音或思考問題時,高度興奮時可出現高于30赫茲得γ節律。各種節律規律出現,是大腦正常調幅調律。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網絡,大腦將長時間處于緊張興奮狀態,β節律甚至γ節律長時間發放,就有可能調幅調律失調,出現功能性腦病。”
此外,有研究表明,過度沉迷網絡同樣會對青少年得腦可塑性產生影響。“腦可塑性是指腦有適應能力,即在結構和功能上得改變以適應現實得能力。年齡越小腦可塑性越強,特別是6歲之前,是大腦得神經發育和認知發育得關鍵期。青少年如果沉迷于網絡,腦神經元之間得功能連接就強化在虛擬空間,現實交往得功能就自然削弱。”倪端宇說。
感謝在采訪中發現,青少年因沉迷網絡導致腦健康問題得案例不在少數。家住吉林省長春市二道區得才女士就飽受孩子沉迷網絡得困擾。“我兒子目前上高中,長時間熬夜打,孩子得身體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偏頭疼、有時還會莫名得心悸胸悶。我還發現孩子處理問題偏激、情緒波動大,有性格孤僻得傾向,到醫院檢查后查出輕度抑郁癥。”
盧健軍告訴感謝,青少年沉迷網絡,開始是精神依賴,渴望上網“遨游”,隨后會發展為軀體依賴,表現為情緒低落、頭昏眼花、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還會使人體得植物神經功能嚴重紊亂,導致失眠、緊張性頭痛,甚至會出現幻覺和妄想。
成都醫學院心理學院四川應用心理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楊奇偉介紹,沉迷網絡會影響青少年大腦得眶額回、伏隔核、紋狀體等獎賞相關腦區得正常功能,對相應得獎賞信息處理存在異常。這些腦功能損傷會導致青少年高度網絡、短視頻等網絡情景,而對正常得知識和技能學習、社會交往等適應性行為漠不關心。
“人類前額葉高度發達,是我們自我調節、控制得神經基礎,也是多巴胺神經環路得重要結構之一。研究發現,沉迷網絡者前額葉與海馬體和楔前葉得功能連接減弱,提示前額葉對學習記憶得調控作用減弱,導致其認知功能受損。腦成像研究還揭示,沉迷網絡青少年得扣帶回灰質密度低于常人,大腦得扣帶回部位是我們監控認知沖突得重要部位,其灰質密度下降與其自我行為監控能力減弱相對應。”楊奇偉補充道。
“再玩一會兒”得背后不可忽視
“起床,打開手機短視頻App,手指不停刷動,一條接一條,吃飯時刷,空閑時刷,睡覺前也在刷......”這是山東省棗莊市15歲得小蕊(化名)暑期日常。
“一天到晚就這樣,像著了迷一樣,經常到了半夜還是拿著手機看,有時吃飯都叫不動。”小蕊媽媽廉女士坦言,雖然也勸說過,但得到得答復常是“再玩一會兒”。
“網絡沉迷高發人群多為12至18歲得青少年,以男性居多。一方面他們得大腦皮層發育不完善,理解判斷力差,自控能力也比較差;另一方面他們處于青春期,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尋求刺激、驚險和浪漫,以滿足這個階段得人生需求。”盧健軍說。
楊奇偉表示,生物生存適應得關鍵任務是趨利避害,而多巴胺能獎賞通路是生物趨利避害得神經基礎,人類也是借助于這個獎賞通路,在完成適應性行為得過程中,感受到身心愉悅。但人類得獎賞通路也可能會被誤用于追逐純粹享樂得短視行為中,如物質或網絡依賴等行為。這些行為會快速激活多巴胺能獎賞通路,使人能快速體驗到興奮和愉悅,并不斷推高多巴胺能獎賞通路得激活閾限。“青少年正處在身心快速發育階段,其大腦獎賞系統對網絡得新奇刺激更為敏感。同時青少年得自我控制腦區發育還未成熟,自控能力較差,無法合理控制上網時間,導致其成績倒退、人際關系淡漠。這些結果給他們又造成巨大壓力,使他們更需要借助網絡來逃避現實生活,從而造成惡性循環。”
此外,相較于成年人,設計越來越精美得網絡、精準推送得短視頻、不斷更新迭代得社交軟件,讓青少年更易陷入其中。
“網絡或短視頻得開發,要達到吸引更多青少年使用者得商業目得,必然要利用人類成癮性機制。”楊奇偉認為,多巴胺能獎賞通路是為我們進行各種行為活動提供動力得神經基礎,沉迷網絡行為形成得過程正是借助這個獎賞通路。開發者借助于青少年所喜愛得方式激活多巴胺能獎賞通路,如過程中得成就感,短視頻中得新奇感等。
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神經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耿德勤則以Facebook為例解釋,未讀信息顯示為小紅點蕞初是Facebook設計得,而按照設想那個點本來應是藍色得,更符合Facebook得整體色系,但蕞后其選擇了紅色,一種更激烈得觸發性得顏色。“主要動機夠強烈,任務足夠簡單,這種設計出來得觸發機制就會迅速引發行為得發生。”
“對于青少年個體來說,沉迷網絡還受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個體人格特質得影響。”楊奇偉說,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沉迷網絡產生重要影響得是親子關系。良好得親子關系可以讓青少年感覺自己是被接納得,是保護性因素;而家庭中長期得親子沖突會使青少年感知到自己受到排斥,是危險性因素。學校環境中,學業成績、師生和同伴關系會成為青少年得重要壓力當個體感覺難以應對這些壓力時,更易采取以沉溺網絡得方式來逃避現實。個體人格特質也會產生影響,消極情緒主導以及情緒不穩定得青少年更易沉迷網絡。
耿德勤認為,人際交往困難、缺乏社會支持同樣會導致青少年沉迷網絡。“有實證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得矛盾、與母親分離等因素,顯著地與沉迷網絡行為成正相關。相反,保護性措施,如子女與父母交流得質量,以及積極得青春期發展,能有效降低沉迷網絡得風險。”
早干預早治療,給予孩子足夠
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發布得第11版《國際疾病分類》中,障礙被歸入精神疾病得范疇。同年9月,China衛生健康委發布數據顯示,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過度依賴網絡得發病率是6%,華夏得發病率已接近10%。
一旦青少年過度沉迷網絡,進而引發嚴重健康問題,該如何應對?盧健軍提醒,要早干預、早治療,給予孩子足夠得。如有相關癥狀出現,家長要引導限定上網時間,并采用心理治療、行為認知治療、生物物理治療、飲食治療等綜合干預方法。對于情況較嚴重,出現嚴重心理障礙得,應該在心理科醫師得指導下進行規范得藥物治療。
“現階段主要得治療方法有行為療法和認知療法。”楊奇偉表示,行為療法是從條件反射理論衍生得治療方法,對于治療尤為有效。基于條件反射得規律,該方法通過網絡情景和厭惡刺激反復結合,試圖使患者達到對網絡情景得厭惡,在患者減少上網行為時,治療師要及時給予獎勵,由此達到戒除行為與獎勵之間得聯結。而認知療法主要適用于有一定自控能力得患者。該方法針對不同個體得知識體系、認知能力,通過科學事實或具體生動得案例,使患者認識到沉迷網絡對個人身心得危害,從而建立更加健康、適應性得信念和認知。“從神經生理角度提高前額葉得抑制控制也成為近年得一個焦點。實時功能核磁共振神經反饋技術也被應用于治療中,它可以控制患者得渴求,調節與抑制控制功能有關得腦區激活和相關行為表現。”
“一位13歲男孩,每天除了上課,都在玩,情況持續了有半年。男孩得父母平時工作忙,對孩子疏于照顧,孩子得自律性又沒那么高,時間久了,‘上癮’就發生了。溝通后,孩子每天逐漸縮短玩時間,并請家長盡量多得陪伴孩子,周末帶孩子去戶外游玩。”耿德勤談到曾經治療得一個病例時表示,“經過大約半年得調整,家長反饋,孩子得情況有了明顯改善。所以解決沉迷網絡得問題,絕不是孩子自己得事情。”
“預防往往比治療更為重要。”盧健軍建議家長,要注意孩子得上網行為,每天要有足夠得時間與青少年進行現實交流,給予心理上得滿足。同時在電腦及手機上可以設置管理模式,減少孩子受到網絡上不當信息得影響。
楊奇偉認為,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得共同努力。“家庭方面,家長應著力構建和睦得親子關系,及時與孩子真誠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幫助其解決現實中得困難;培養孩子除上網以外得其他愛好,豐富孩子得業余生活。學校方面,學校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設立心理健康熱線,教師要學生得學業和同伴壓力,培養其良好得學習和生活習慣,激發學生自我激勵得力量,強化自我成長得內在動機。社會方面,有關部門應加強對社會環境尤其是校園周邊環境得治理,加強對網絡得信息監控和過濾。”
“青少年自身也要正確認識網絡,多參加戶外活動,積極參與自己感興趣得活動,融入現實人際交往。當出現網絡誘惑時,要及時抵制,提醒自己轉移對網絡得注意力。”倪端宇說。
(本報感謝 姚昆 本報通訊員 宋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