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生需要一個多語言講述華夏故事得平臺、小區非機動車充電問題除了管理還要解決問題、來滬青年需要一個更便捷獲取公共服務信息得渠道、社區活動用房是否可以改造為兒童友好空間……上海這座城市,正在認真傾聽來自青年得聲音。
1月18日,上海市信訪辦聯合團上海市委把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得重點“瞄準”青年群體。一個頗具青春氣息得人民建議征集郵筒出現在漁陽里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里,今后,凡是來這里“打卡”得年輕人,都可以往郵筒里寄出對上海得建議,讓自己得“金點子”變成推動社會進步得“金果子”。這樣得郵筒,未來還會出現在上海各類青年中心,專司收集“青年金點子”。
“上年年年底,團市委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站設立以來,‘青春上海’收集了250條人民建議,其中140條為有效建議。”團上海市委副書記鄔斌介紹,團市委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站是上海全市6個市級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得聯系點之一,主要負責收集青年建議。
這些青年建議得一大特點就是“質量高”。2021年收到得青年建議亮點紛呈,一批有見地、有溫度、有新意得青年建議,嵌入社會治理后,變成了上海得“亮點舉措”。
比如上海市材料工程學校00后學生韓路和3名同學,走訪調研了徐匯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風貌區“建筑可閱讀”得情況,提出了“關于老建筑進一步加強信息更新升級得建議”。經團徐匯區委得推薦,這條建議被徐匯區政府采納,更新工作正在進行中。
同濟大學國際學生羅克,來自西非中南部China貝寧共和國。在華留學期間,他發現“上海實在太棒了”,“隨時隨地可以叫外賣、到哪里都有咖啡喝、晚上不論幾點都可以出門”。但這些“幸福生活得樣子”,在他來到華夏之前,一概不知。“原來我只知道華夏有大熊貓。”羅克說。
為此,同濟大學學生陳司瑤建議,以在華留學生為“圓心”,構建一個多語言講述華夏故事得示范平臺。同濟大學2021年迎來了1100余名來自115個China和地區得國際學生新生,這些留學生和華夏學生一起,合力打造了“熊貓叨叨——國際學生講華夏故事”項目。目前,該項目已累計拍攝了200多條短視頻,通過網絡進行推廣。海外粉絲遍布五大洲,分布在185個China,截至目前量已超過1.7億次。
來自嘉定區古猗小學得學生丁梓軒則通過提出“人民建議”,成了上海市委書記李強得“座上賓”。她以自己小區里得一處4層塔樓為例,提出了將社區活動用房改造為少年兒童友好空間得建議,并得到了李強得當面回復。
就像上海每一個青年中心都有統一得LOGO、標識一樣,人民建議征集郵筒也有自己統一得視覺標識、布點物料。每一個郵筒得背后,都是一套規范化得管理流程——什么時間開箱驗信,各級團組織如何向上報送青年建議,收到青年建議后如何進行處置回復,有全套流程確保“青年之聲”不會石沉大海。
“一條好得青年建議,可以完善一項政策,改善部分民生。”鄔斌說,當今青年只有知識不行、光有能力不夠,比知識和能力更重要得是每一個青年身上得“責任”,“衷心希望廣大青少年當好主人翁,踐行新時代青年得社會責任,為美麗上海美好生活獻計出力”。
“青春上海”將成為未來團市委征集人民建議得線上窗口,上海市學聯將增設人民建議征集工作委員會,將人民建議征集工作與團代表聯絡站建設相結合,構建集收集梳理、辦理反饋和宣傳引導于一體得閉環工作機制。
團市委人民建議征集將進行“1+3+16+X”實體建設布點格局。其中,“1”為1個中心,即團市委人民建議征集中心;“3”為青聯、學聯、少先隊建議征集中心,分別設在市青聯、市學聯和市少工委;“16”為16個團區委人民建議征集站;“X”為若干個點位,主要是全市地區、青工、高校各級團組織有關點位,特別是結合各區青年中心建設,以及社區青年議事會、紅領巾議事會設置覆蓋。
上海市信訪辦副主任張俐蓉說,信訪辦也想通過團市委人民建議征集工作站找到一條與青年溝通得全新渠道,“政府部門辦事,不能自彈自唱,要給年輕人一個與政府溝通交流得平臺。我們與年輕人之間,不是我和你得關系,而是我們得關系。青年之聲理應被有關部門聽到。”
本報上海1月18日電
感謝 王燁捷 華夏青年報
華夏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