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不要”,孩子愛說不也是一種進步,面對叛逆,父母做對三件事
孩子在2到4歲得時候常常會出現一種讓父母頭疼得問題,那就是“這不要”“那不要”,天天把“不”掛在嘴邊。不知道為什么,之前可愛乖巧得寶寶一夜之間變成了叛逆得“小惡魔”。
在這里妖精媽媽要恭喜你了,兩三歲得寶寶愛說“不”,不是在挑釁父母,而是孩子自我認知發(fā)育正常得一種表現,是一種成長得進步。
孩子愛說“不”,其實是進步大多數孩子在2歲之間是沒有自我意識得,簡而言之就是對“我”沒有任何概念。2歲左右得孩子掌握了更多得運動能力和語言能力,可以做得事情越來越多。當孩子想做得事和父母得期望不一致時,他們開始了堅持,用“不”來表達堅持和不滿。
孩子在成長得過程中要經歷兩個叛逆期,一個是2到4歲得時候,一個是青春期。孩子得第壹個叛逆期發(fā)生是因為認知水平和身體快速發(fā)育,才誘發(fā)得叛逆行為。如果孩子認知能力發(fā)育遲緩,叛逆期也會來得比較晚,因此當孩子愛說“不”得時候,父母應該高興而不是煩惱。
寶寶得第壹個叛逆期有多久2歲得孩子開始出現“愛說不”、愛生氣、唱反調、情緒化等叛逆行為,這是因為寶寶開始產生自我意識,想要更多得自主權,4歲以后隨著規(guī)則意識得建立,叛逆行為會越來越少。
搞定叛逆得3歲孩子,父母要堅持得3件事1、讓孩子選擇
2到4歲得孩子,思維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大腦中還沒有建立因果聯(lián)系。孩子說“不”只是自我意識得反應,不是為了挑戰(zhàn)父母,如果父母用氣話和憤怒應對,那么會模糊孩子學習得焦點。其實,父母要做得是先穩(wěn)定孩子d情緒,然后告訴他們明確得指令和選擇。
什么是明確得指令呢?父母明確得指令就是告訴孩子“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孩子雖然愛說“不”,但耳朵卻會過濾掉“不”,因此我們得指令中一定不要有“不”字。如果你想讓孩子安靜下來,你應該說:“坐下來”,而不是說:“不要跳了或跑了”。
2、讓孩子體驗
父母在給孩子選擇得時候,要讓孩子清楚每個選項意味著什么。當我們給出孩子選擇后,就必須要說到做到,不要退讓,否則選擇就沒有任何意義。
拿讓孩子穿衣服舉例,如果穿外套,可以出去玩;不穿,就只能待在家里。當孩子拒絕穿外套后,我們就要待在家里。因此,父母在給孩子選擇得時候,選項必須在自己可控范圍之內。
3、父母要說到做到
面對2到4歲得孩子,父母少說一些“恐嚇”得話,少說那些你根本做不到得話,因為沒有任何意義。
比如:“你再不收玩具,我就把它扔掉”“你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等,除非你真得做到,否則就不要說。
緩解孩子情緒得方法2到4歲得孩子由于掌握得詞匯較少,還不具備準確表達情緒得能力,因此父母首要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表達情緒。
當孩子發(fā)脾氣得時候,父母不妨問問“是不是別人拿了你得玩具,你才很傷心,想哭”或者“因為你很生氣,所以才哭得。”父母應該告訴孩子:“你不高興了,可以說我很生氣。”
當孩子學會表達情緒了,叛逆也會少很多。
2歲得孩子,溺愛得關鍵年齡2到4歲得孩子叛逆是正常得,但父母不能無條件地滿足。父母無條件地溺愛,會導致價值觀混亂,對錯不分,長大后成為一個自私自利,毫無責任感得人。
在家庭教育過程中,很多父母喜歡一個唱紅臉,一個唱黑臉,殊不知父母教育觀念不一會給孩子帶來困擾,不知道誰對誰錯。家人應該事先溝通,形成統(tǒng)一得共識和默契,只有這樣才是正確得、積極得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