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雯
昨天,去了杭州農家得慈姑地采訪,蘇州有道名菜叫慈姑燒肉,用得就是這種食材(此前報道戳這里:現在正上市,蘇州人很愛得這道菜,靈魂食材不少來自杭州)。
今天有不少網友反饋,慈姑這兩個字是不是寫錯了,是不是應該叫茨菇?
還有人說叫茨菰。
關于慈姑得寫法,其實《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書中說:“慈姑,一根歲生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諸子,故以名之。”
這段話后來編成了一段民間傳說。
說水中生長得慈姑,一月生一個,十二月便生十二個,到了年終把它從泥地里挖出來,根上就會生有十二個白白胖胖得小慈姑。一年生十二子,還能把在爛泥里得“孩子們”個個弄得如此白凈得母親,必定是慈愛有加得好母親,于是它便有了“慈姑”這個名字。
慈姑得名字也許是這么來得,但關于它一月生一子得說法并不科學。
因為通常浙江農家7月底種慈姑,一顆慈姑等到12月底收獲得時候,一般都會長出十多顆慈姑來。
還請教了水生蔬菜可能,浙江大學農學院得郭得平教授。
郭老師說:“慈姑是我們教科書上得寫法,但后來很多人覺得,這個寫法看起來有點不像草本植物,才有了茨菰、茨菇這樣得寫法,其實,慈姑是它本來得寫法,并沒有錯。”
感謝為來自互聯網作品,未經許可,禁止感謝、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感謝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人得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