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色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道 | 公眾號 QbitAI
都說碼農這個職業,到了35歲就得思考出路。
而今天思考這個問題的碼農比較特殊,他不僅年齡已經超過35歲,還患有聽力障礙。
這就意味著他在某些場景下的溝通會受到嚴重影響。
也正因如此,他在十幾年的工作經歷中已被開除15次,面試被拒絕200+次。
(這其中包括過了技術面被hr拒、技術和hr都過面了被領導團隊拒、甚至一開始就被拒絕并被投以歧視的目光的情況。)
面對這樣的情況,他感到很迷茫:還有必要繼續做碼農嗎?
如此“現實”的發問,也引來了眾多網友們評論。
外企是最好的選擇?
相信很多人在看到題目的第一眼,除了心酸就是敬佩:
社會很殘酷,在普通人都如此內卷的時代,更別提有他們這種帶有殘疾的就業者。
而提問者已經堅持做了十幾年碼農,“這份勇氣和毅力,恐怕常人也難以企及”。
而在我國,對殘障人士的關懷總是還不夠健全。
就像此前有新聞報道,我國目前有8000多萬殘障人士,差不多是快總人口7%的比例,但你在街上很少能遇到他們。
除了加強相關設施建設,健全人要做的是不僅不要對他們投以異樣的陽光,更不要強行給他們戴上“身殘志堅”的高帽后,轉頭就對他們真正的需求視而不見。
對于題主這樣的情況,國家當然有政策保護,那就是殘障人就業保障金。
《財政部關于調整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征收政策的公告》第三條規定:
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在1%以下的,按規定應繳費額的90%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用人單位安排殘疾人就業比例達到1%(含)以上,但未達到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定比例的,按規定應繳費額的50%繳納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第四條規定,用人單位在職職工小于30的,攢免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
也就是企業招殘障人士,可以少交點錢,不過雖然如此,但其實大部分企業愿意給殘障人士安排的都是一些技術含量不高、薪水也一般的工作。
程序員這種崗位,顯然不太符合“需求”。
但相比國內,外企里的殘障人士還是更多一些,其中不乏程序員這種技術崗位。
因此,對于題主這類的人來說,去外企是最好的選擇:那里的保障更多,也不會帶有歧視。
一位IBM的員工表示,他們公司搞過幾次殘疾程序員的專場面試;
一位同樣的是聽障的程序員已在外企工作多年,他的另一位組長重度結巴,他們都已經做到了架構師。
但這都是建立在與健全程序員同樣的技術水平之上的。
因此過硬的專業技能是最重要的。
不過,如果提問者真的能進外企的話也不會來問這個問題了。
ps.題主也表示自己的水平比較一般,因為頻繁被辭、面試被拒,心態不夠好,也沒有在一個平臺好好扎根積累系統的技術。
更切實際的建議
所以,大家針對提問者本身的情況,給出了一些更實際的建議。
比如面對國內的就業環境,外企實在夠不著的話,除了加大投遞力度和范圍,也可以不走上班這條路,考慮線上接單之類不需要太多面對面溝通的活。
再比如尋覓一些無障礙設備提高溝通流暢度,除了助聽器(如果有用的話)、還有那種可以把說話實時轉換為字幕的軟件之類的,還有雖然很貴但比較有效的耳蝸手術也可以嘗試。
另外,很多人也犀利地指出,題主工作十幾年被開除15次+,除了公司的問題,更多的還是個人能力問題。
因此,加強專業水平仍是重中之重。
但是題主已經35+了,即使是健全人都可能面對的職業危機,更別提殘障人士了,而且研發工作從來就不是悶頭敲代碼,溝通非常重要,所以也有人建議實在不行不繼續做碼農了。
但因為有開發經驗,把她當個副業接接私活或者轉測試可能是最好的選擇。
不管最后題主是否還堅持繼續做碼農,過程都要付出多于常人的艱辛,這里面既有個人的不幸,也有社會在這方面還需繼續進步的地方。
值得高興的是,在這個問題下面,有幾家公司向他遞出了面試的橄欖枝。
參考鏈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78093471
— 完 —
量子位 QbitAI · 最新號簽約
關注我們,第一時間獲知前沿科技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