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
清明,
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我們在這一天祭拜先人,
寄托哀思。
那么,
您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嗎?
清明節有哪些習俗?
這些有關清明的知識,
家長請講給孩子聽!
清明由來
清明演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
后來,清明節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
約從唐代開始,人們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宋元時期,清明逐步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
現在的清明節融合了古代上巳節、寒食節、清明節三個節日的傳統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與情感。
清明三候
01
一候桐始華
清明之日“桐始華”,“朧月上山館,紫桐垂好陰。可惜暗澹色,無人知此心。” 桐花“年年怨春意,不競桃杏林”。
02
二候田鼠化為鴽
清明后五日“田鼠化為鴽”,鴽(rú),鵪鶉之類。田鼠,陰類;鴽,陽類;古人認為,陽氣盛,陰物化為陽物。
03
三候虹始見
再五日“虹始見”,虹是陰陽交會之氣,日照雨滴而虹生。
清明習俗多樣,隨之發展起來的食俗文化也是豐富多樣,各種各樣的應季應景的特色清明小吃讓人垂涎三尺。
清明習俗
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內容。從前,掃墓時間并不局限于清明這一天,各地情況有所差異。掃墓時,首先要剪除墳丘上所有的雜草,修理陵墓周圍,然后往墳丘上添上一些新土培護,再燒紙錢香燭、供奉酒肉飯菜,燃放鞭炮后,最后向祖先行跪拜禮。
溫馨提示:提倡敬茶獻花、栽種綠樹、網上追思等文明祭掃方式,遠離火災危害和環境污染。
踏青春游
“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去踏青。”清明時節同時也是個生機勃發的時日,人們告別蟄伏的戶居生活,迎著春天的明媚陽光外出踏青。宋代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北宋汴京附近、以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社會各群體的生活景象。
放風箏
在我國古代,放風箏不僅是一項游藝活動,而且還是一種巫術行為,人們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晦氣。很多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病災都寫在風箏上,等風箏放高時,剪斷風箏線,讓風箏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晦氣、疾病都讓風箏帶走了。這種習俗,在我國民間又叫“放斷鷂”。
蕩秋千
古代清明節也稱“秋千節”。民俗相傳,蕩秋千可以驅除百病,而且蕩得越高,象征生活過得越美好。蕩秋千,最初主要是一種女子的游戲,起源很早,南北朝時就已流行,唐代以來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后來蕩秋千不限于女子,成為男女皆宜的游戲。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節的重要習俗。柳樹得春氣之先,每年冬春轉換之際,當四野還是一片蕭條時,總是它最先吐出新綠。每到清明,不論大江南北,家家戶戶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門楣上,大戶人家還要將燕子狀的節日食品串在柳條上。前往郊外掃墓的時候,人人都會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
吃青團
青團子是用一種名叫“漿麥草”的野生植物搗爛后擠壓出汁,取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純糯米粉拌勻揉和制作團子。
吃芥菜
清明時節,閩東各地有吃芥菜的食俗。據說每年二月二吃了用芥菜和大米混煮的“芥菜飯”可以終年不長疥瘡。
請明詩詞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一時節,人們追思懷遠,感懷先人。古往今來,描寫清明的佳句很多:“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歷代文豪不惜筆墨描寫清明,留下了許多佳句,把對親人的情思都融在詩句里。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潘偉
值班主任:趙軍鰻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yunffb@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