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雨心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從古至今,成都人愛花的文化“基因”可以說從未改變。北宋時期,名臣趙抃曾在《成都古今集記》中記載下“十二月市”,其中,“二月花市”、“八月桂市”、“十一月梅市”,皆與花有關。
回看公歷3月,與花相關的民俗記憶愈發多了起來。花朝節應該怎么玩?青羊宮花歷史竟延綿了上千年?舊時的二月花市上能夠買什么?點開“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專題,就能一覽3月的“民俗日歷”,看到愛花的歷史基因在蜀地之上從未被遺忘過。
自2月19日起,從雨水和人日出發,隆重推出“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文化專欄,尋訪文化學者,拜訪民俗專家,采訪非遺傳承人。截至當下,已經推出了近80條圖文、短視頻報道,記錄民間的習俗故事,留下時代的記憶傳承。在3月,“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專欄繼續前行,挖掘煙火人間的民俗鄉愁。截至4月1日,專欄已經吸引全網上千萬人次閱讀,不少網友在評論區分享自己的民俗記憶。
1989年“花會” 青羊宮大殿墻外的小吃攤場景 攝影 鄭光路
“成都花會始于唐宋時期,相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在作家鄭光路的講述中,青羊宮花會的輝煌熱鬧景象似乎就在眼前。唐代蕭遘曾在《成都》一詩中寫到“月曉已開花市合”,說明當時成都已經興起了花會。
而每年花會,各界人士傾城出觀,揮汗成雨、呵氣成云。賞春踏青游玩,叫賣花卉樹木,品嘗蜀地小吃,觀看雜技百戲……在青羊宮花會中,吃喝玩樂應有盡有。“倘若將上世紀初青羊宮花會的場景畫下來,那繁華的場面一定絲毫不遜于《清明上河圖》。”鄭光路描繪到。
十二花神花朝獻瑞 圖片由四川漢服提供
當然,蜀地人愛花的基因,并不僅僅保留在青羊宮花會中。在現下,每逢農歷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就能看到在成都街頭,身著傳統漢服的年輕男女于鋼筋水泥的城市仍再現傳統的風俗。曾在歷史上興盛一時的花朝節,不知為何在歲月的變遷中日漸沒落,逐漸不為人所知。但在漢服復興的當下,花朝節的風韻,又再次出現在當代人的生活印記中。“我們國家的文明是流傳了數千年的,其所積累出來的文化成果,是非常豐富的,像花朝節,就是屬于漢族的傳統節日。”四川省傳統文化促進會漢服專委會會員周昕這樣說到。
此外,在農歷“二月二”,一天的閬中老觀古鎮迎來“女人節”,“亮花鞋”民俗流傳千年;還有如今天府新區籍田街道的“天子籍田禮”淵源,據記載,“藉田”是一種古代的吉禮,在孟春正月,春耕之前,為天子率諸侯親自耕田……在“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專欄中,人們各自講述著那些記憶最深的民俗畫面。
有什么民俗活動,讓你懷念至今?有什么民俗記憶,在當下仍然興盛?目前,4月的“民俗月歷”已經上線。除了清明節,4月還有寒食節、上巳節、谷雨等民俗節日值得你一探究竟。現在快來“我們的節日·口述民俗”文化專欄里留言,分享你的獨家記憶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