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特勤突擊隊登機進行實戰演練。 劉磊 攝
圖為特勤突擊隊登機進行實戰演練。 劉磊 攝
內蒙古大興安嶺9月11日電 題:華夏首支航空特勤突擊隊:“從天而降”的林海守護者
張瑋 劉磊 李鵬飛
連接卡扣、右膝跪地、右手握繩……“嗖”一聲,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特勤突擊隊一班班長李華衛從10多米高的索滑降塔上急速滑下,完美完成了索滑降一整套動作。
秋季防火季將至,內蒙古森工集團森林防滅火指揮部分期分批培訓302名索滑降隊員,為秋季森林防火做好準備。
這支華夏首支航空特勤突擊隊人數不多,戰斗力極強,護衛著華夏蕞大國有林區。
圖為特勤突擊隊緊急集合。 劉磊 攝
2017年,華夏首支航空特勤突擊隊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成立,這支30人組成的精干撲火隊伍,在原始森林撲火戰斗中,第壹個到達火場,將空中偵查、防火指揮、火災撲救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多起森林火災撲救中屢建奇功。
這幾日,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特勤突擊隊隊長陸坤為學員們詳細講解索滑降動作要領和安全注意事項,從理論授課、索滑降時打繩結和掛環方法、地面索控器操作,到塔上和機上索滑降訓練等內容事無巨細。
“剛開始還真有些害怕,尤其是站在塔頂準備下滑時心跳加速。”綽源森工公司快速撲火隊一分隊隊長張雪峰說。
陸坤告訴記者:“以前參與撲救火災時都是乘坐運兵車到達火場周圍,車輛難以到達的火場就徒步。通過培訓,特勤突擊隊的小伙子們熟練掌握索滑降的基本操作,必定為今后在撲救森林火災中就近開辟機降場索滑降作業、高效撲火作戰打下堅實基礎。”
這些小伙子們是一群平均年齡25歲的轉業軍人,他們脫下軍裝,穿上撲火服“重新入伍”,扎根林區上火場、戰火魔。
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特勤突擊隊建隊之初,面對陌生的領域,除了日常理論培訓外,隊員們經常利用休息時間自發研究裝備。大家輪著研究、試著拆裝,確保對裝備熟練使用、熟知性能、應急維修。
過了裝備關過飛行關,第壹次乘機飛行就有三分之一的隊員出現暈機反應,大家向經常飛行的觀察員請教,如何克服暈機,得到的答案是“多飛幾次”。
“無隔音的機艙、刺鼻的航油味、氣流引起的顛簸、翻江倒海的五臟六腑……”特勤突擊隊員祝經宇每每提起初期暈機的難受勁兒,反應就是搖頭和一句:“那種感覺,只想開艙門直接跳下去。”
過了飛行關,再過索滑降關。“索滑降是特殊技戰術,我們從地面到索滑降塔到直升機實戰演練再到密林腹地,從輕裝到全副武裝一步步地訓練,多次實踐,總結經驗,規范細節動作,直到熟練完成。”祝經宇自豪地說。經過幾年的訓練,他們從雛鷹成長為雄鷹。
每年4月份到11月份,軍事化管理,24小時戰備,他們攜帶裝備乘機巡護,發現小火就近機降或索滑降,直接實施撲救,火勢較大時,撲打火頭火線,在火場附近索滑降開設直升機機降點,為后續實施機降滅火做好準備和保障。
內蒙古大興安嶺航空護林局長閆志剛介紹,特勤突擊隊與其他常規撲火隊相比,主要運用飛行器這個平臺解決林區到火場通達性不好問題。“林區重要生態區域往往交通不便利,撲火隊員到達非常困難。發生重特大火災、面對不具備機降和運輸條件時,特勤突擊隊員可以迅速到達火場周圍,選擇地點開辟機降場地,從而為后續部隊和給養運輸爭取寶貴時間。”
數據統計,“十三五”期間,內蒙古大興安嶺撲救210起火災,空中運送2.1萬人次,飛機使用效率的提高,為撲救火災贏得先機。
陸坤記憶尤為深刻的是,2019年7月12日,剛剛參加森林撲火作戰返回機場尚未休整好的隊伍,又接到前往另外一處火場開辟機降場地和撲火作業的任務,14名隊員再次從天而降,奮戰一夜撲滅火情。
“3天3夜輾轉3處火場。”陸坤簡短的話語中,透露著保衛祖國北疆綠色生態屏障的自豪感。
裝甲車切入火線,全地形車機動運輸,特勤突擊隊索降開辟機降場地,M-26直升機空運兵力給養,K-32、M-171直升機吊桶壓制火頭……近幾年,地空協作、人機配合,機械化、現代化、立體化正在成為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防滅火的“新常態”。(完)
華夏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