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11月,華夏得天氣已經和10月完全不同,剛來到11月上旬,南下得大寒潮就算是給了大家一個“下馬威”——強寒潮南下給華夏帶來了大范圍降溫,無論是塞北還是江南,青藏高原或是南海之濱,都清一色得遭遇寒潮降溫影響,部分地區過程降溫超過16度。同時還給華夏華北黃淮東北西北多地帶去了降雪,尤其是內蒙古東部和遼寧,更是出現了百年一遇得超強特大暴雪。
而在中旬得平靜天氣過后,華夏得冷空氣活動又開始有了增多增強得跡象,特別是11月19日起,一股較強冷空氣還將再次南下影響華夏大部地區,中央氣象臺得預報認為,未來10天(11月18日-11月25日),西北地區東部、西南地區東部、江南、華南、南疆盆地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1~3度,這么來看,這個11月,華夏不少地方氣溫確實要轉為偏低狀態了。
那有得網友要問了:這是不是和拉尼娜有關系?今年冷冬確定了?目前,拉尼娜現象在熱帶太平洋地區已占主導地位,美國海洋大氣管理局(NOAA)指出,大約有90%得幾率會在整個冬天持續,可以說,今年得拉尼娜已成定局。實際上,拉尼娜得效果來得非常迅速,以至于氣候學家們已經在地球大氣層中觀察到了拉尼娜產生得大氣響應——10 月NOAA官宣拉尼娜現象后,印度尼西亞群島附近得對流和降雨量高于平均水平,同時太平洋中部得對流和降雨量較少,赤道太平洋部分地區得信風強于平均水平。
圖為2021年10月向外長波輻射OLR數據及距平,值越小,表示云雨和對流活動越活躍,反之為不活躍
這種變化意味著,剛剛才宣布得拉尼娜,已經正迅速得在海洋和大氣之間建立聯系,因為偏冷得表層海水正增強沃克環流——整個厄爾尼諾-拉尼娜系統依賴于海洋和大氣之間得相互作用。熱帶太平洋表層由西部相對溫暖得海水和東部相對涼爽得海水組成。空氣在溫暖得西太平洋水域上升,形成云和雨;風在大氣中從西向東吹;空氣從較涼爽得東部下降;在地表附近,風從東向西吹,這就是經典得沃克循環。
在拉尼娜現象出現時,更加偏冷得熱帶中東太平洋,會強化這一環流模式,信風也變得更強,西太平洋更暖,上升氣流以及云雨活動更加活躍,并且由此引發全球性得氣候異常。
隨著拉尼娜大氣響應在地球大氣層中逐漸出現,這意味著10月不僅海洋表面得拉尼娜繼續存在,而且它確實要開始影響到大氣層,11月全球不少地方出現得異常氣候或是品質不錯天氣,就可能和拉尼娜產生得氣候響應有關。
當然,2020-2021年得冬天也出現過了一次拉尼娜,結合今年得拉尼娜年組成了一次“雙峰拉尼娜”,但實際上,即便都是拉尼娜,這次拉尼娜和上一次拉尼娜事件得具體特征不同,從現有得各種氣象數據上看,這次拉尼娜得特征下,更易導致華夏多地冬季氣溫偏低,且南方大部偏干燥。比如China氣候中心得預報中就指出,2021年12月-2022年2月,華夏多地氣溫可能偏低。
但美國可能也指出了另一個奇怪得跡象——目前模式預報指出,拉尼娜現象持續到 2022 年春季(3 月至 5 月)得可能性約為 50%,這是一個相對比較高得水平,這會是第三次拉尼娜得預兆么?連續三個拉尼娜冬天并非史無前例,比如1973年-1976年、1998年-2001年確實出現過連續拉尼娜,但這是相當不尋常得情況。但由于時間尚早,具體情況可能要等春季結束才能逐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