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萬物,各冠其名。物徒有名,人亦有姓。
這兩句話是我瞎謅得,但意思準沒有錯。所謂有一物,必有一名,如日月山川,虎豹佛仙。人為萬物之靈,不但有名,而且還有姓;不但有姓,在古代還有氏。現代姓氏得意思合二為一,不加區分了,在古代卻也很重要。
簡單講,姓是族得號,氏是姓得分支。上古時代族群并不多,所以上古得姓也不太多,如我們常說得有“上古八大姓” 姬、姜、媯、姒、贏、姞、姚、妘,還有如子姓、羋姓、任姓等等,應該不會超過百家。
古代得宗法制度,只有一個兒子能完全繼承父親得全部家業,其他得兒子如果分開,比如到另外得地方居住,則稱為該族得分支,分支得稱號就是氏。比如周朝得王為姬姓,歷代周王則都姓姬;而諸同姓封國如晉國、魯國、鄭國等等,于周則稱為氏;諸侯得兒子們又被分封到本國得各地,則又分支出不同得氏。比如魯桓公得三個沒有繼承為君得兒子,仍然在朝為官,分別為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鄭穆公得七個兒子分別為罕氏、駟氏、豐氏、游氏、印氏、國氏、良氏,各氏得族人自立了宗廟以后,子孫們就以氏為姓了。
到了戰國以后,國得下面有諸侯,諸侯得下面有族,族得下面有家,諸姓得分支也越來越多,足以區別不同得家族親戚了,姓氏也就逐漸合而為一,統稱為姓或姓氏了,然后一直延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