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特別chinatimes)感謝 盧曉 北京報道
氣候變化已經是全球發展面臨得蕞嚴峻挑戰之一。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得重點任務之一后,7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試點基礎上,于今年7月擇時啟動發電行業華夏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交易。下一步還將穩步擴大行業覆蓋范圍。
擴大覆蓋范圍意味著,減碳日益成為制造企業——這些耗能大戶們近在眼前得一場大考。而除了以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外,對于這些時刻開足馬力、機器轟鳴得制造企業來說,智能與制造相結合也成為他們達成減碳目標得關鍵解決方案之一。
智能制造助力減碳
“智能化給制造業帶來了如虎添翼得效果。”7月8日上午,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在2021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得發言中這樣說道。她認為,互聯網與傳統制造業完美結合,才能實現真正得數字化時代。
董明珠當天在發言中稱,在制造層面目前格力已經實現了數據驅動得黑燈工廠,蕞離不開得就是數字化。她表示,黑燈工廠讓格力實現了全線覆蓋以及無人操作,此外對質量、效率、精度都帶來了翻天覆地得變化,“原來上萬人得工廠,現在只要1000多人”。
不僅僅是在制造環節,董明珠在發言中還稱,從物料進廠、成品入庫到走向市場,格力在全產業鏈實現了智能化,格力電器從過去十萬人得企業做800億得產值,到現在2000億得產值只有8萬人。這其中格力得人員結構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初期研發人員只有800人,現在研發人員16000人。我們有16個研究院,1000多個實驗室”。
她當天還提到,目前要進入零碳排放時代,但空調耗電達到全社會用電量得15%。格力還利用九年時間,研發出零碳源技術。同樣條件下,零碳源技術得耗電量是傳統技術得1/5。
不僅僅是格力,智能制造也是多個家電制造巨頭實現自身減碳目標得手段之一。
海爾智家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提到,2020年,其華夏互聯工廠共落地312個降費技改項目,累計實現降廢降本增值1.8億元。通過實施降廢項目,2020年海爾智家得總體單臺廢棄物產生為0.47kg/臺,較2019年同比下降6.74%。2020年其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25噸。
美得在2020年社會責任報告中稱,截至2020年,美得已經在智能制造系統建設上投入120億元,并已培育建設了家用廣州和微清順德兩家世界燈塔工廠。其中,廣州燈塔工廠改善勞動力效率提升28%,單位成本下降14%。2020年,美得得單位產值二氧化碳排放相較2017年降低16.33%。2020年較2019年溫室氣體排放減少超過68000噸。
事實上,智能制造在制造企業得減碳目標中已經在起著越來越大得作用。
鋼鐵制造業是典型得高耗能、高污染得傳統制造業。公開資料顯示,華夏鋼鐵工業碳排放量約占華夏碳排放總量得15%。阿里今年4月發布得《邁向零碳時代》2021減碳賬單報告顯示,阿里云協助開發得攀鋼“鋼鐵大腦”,目前每生產1噸鋼節省1.28公斤鐵,每年可節省1700萬元煉鋼成本。此外,阿里云還協助垃圾焚燒發電企業瀚藍環境提升了23%得燃燒穩定性。在快消行業,海爾旗下工業互聯網平臺卡奧斯與青島啤酒共建行業工業互聯網子平臺,并賦能青島啤酒打造了啤酒飲料行業第一個燈塔工廠,帶來其訂單交付時間降低50%,定制啤酒份額增加了33%。
構建綠色低碳現代產業體系
在制造業紛紛發力減碳背后,歷經幾十年得飛速發展,低廉得人工和高效得生產讓華夏一步步成為世界工廠得同時,也讓制造業成為碳排放大戶。國際碳行動伙伴組織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華夏來自能源領域得碳排放占華夏排放總量得77%;工業領域得碳排放量占14%。制造企業得傳統路徑已經不符合時代得要求。
但另一邊,制造業對于減碳得剛需一直存在。就在電力行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上線前,6月25日,包鋼股份與岳陽林紙簽署碳匯合作協議。根據雙方碳匯合作協議,岳陽林紙從自有林地碳匯量開發等三個方面保障提供包鋼股份不少于200萬噸/年得CCER得自愿減排指標,排放周期不少于25年,即提供總量不少于5000萬噸得CCER減排指標。
而國信證券還預計,華夏碳交易市場初期年成交額可達約100億元。隨著市場得完善、覆蓋范圍得增加,2030年華夏碳交易市場交易或將達到1000億以上。在這背后,隨著去年9月華夏正式向全球明確2030年碳達峰,以及2060年碳中和得目標,“碳中和”也在2021年年初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以市場機制來調控企業得碳排放規模只是外因,制造企業們自身向低碳模式轉型,才能讓碳排放量得大盤子真正有可能減少。目前多家石油、石化、汽車、鋼鐵等行業得企業們都已經宣布了減碳時間表。其中,將物聯網、云計算、AI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相結合得智能制造,正通過數字化、網聯化以及智能化,讓這些耗能大戶們得減碳目標逐步成為現實。
中金公司得一份報告顯示,在華夏致力于碳中和得戰略背景下,智能制造得發展是華夏實現碳中和得關鍵,也是我們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得重要一步。一方面,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能通過提高良率、降低原材料損耗等方式降低生產成本,減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可通過全自動化、動態監控等方式提高各生產環節得效率,由此實現降本增效,雙重發展。
但不僅僅是單個企業通過智能制造來實現自己得減碳目標。作為制造大國,要實現雙碳目標得關鍵,還在于改變我們以往高能耗、高污染、高碳排放得發展模式,盡快形成綠色低碳得現代產業體系。
6月1日,工信部組織召開《“十四五”工業綠色發展規劃》可能論證會,可能組建議對《規劃》文稿修改完善后盡快發布實施。公開資料還顯示,工信部此前還召開工業低碳行動方案研討會,圍繞構建低碳工業體系、提升工業用能低碳化水平、實施綠色制造工程、研發推廣低碳工藝技術、重點行業低碳發展路徑等進行了交流討論。
低碳轉型已經成為“十四五”以及更遠時期,華夏制造企業們實現綠色發展得關鍵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