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75年起,我在河南中醫(yī)學院求學期間,所學得所有課程,都是統(tǒng)一編制得教材,像《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中藥學》、《方劑學》、《中醫(yī)診斷學》等,體系嚴謹、用語規(guī)范,時間久了,難免覺得枯燥。
一天晚上,我在金水路一個舊書攤上,遇到一本中醫(yī)書,隨手一翻,立馬喜歡上了,于是花了三毛錢買了下來——在五分錢能看一場電影得時代,這個價格不便宜,尤其是對一個學生來說,算是一筆巨款。
那本書就是張錫純得《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他因這本書被世人尊稱為華夏近代醫(yī)學第壹人。
后人評價他得這本專著這樣說: “一學就會,一用就靈”。
第壹次派上用場
畢業(yè)后,我被分配到南陽衛(wèi)校,很榮幸地跟從了南陽市名老中醫(yī)、入選過《華夏中醫(yī)人名辭典》得別良忠老師,剛開始,我為老先生抄方,日復一日。
1980年11月得一天,有位年近70歲得慢阻肺患者找到別良忠老師看病。
患者自訴一周前因受涼后發(fā)熱,退熱后咳嗽,少許黏痰,色白,氣喘,感心累,氣緊,動則尤甚,陣發(fā)性心慌心悸,無明顯胸悶胸痛不適,伴全身乏力,自汗明顯,動則大汗淋漓,口干,雙眼浮腫,晨起較明顯,左側(cè)眼瞼紅腫不適,雙下肢輕度水腫,納眠可,大便正常,小便頻,夜尿多,2-3次/晚,舌略胖,邊有齒痕,舌淡偏暗,白苔,脈細緩。
一應望聞問切之后,別老師診斷患者為:肺脹病,肺脾腎虧虛,痰氣上逆。這時候,別老師抬頭看著我,笑瞇瞇地問:“小李,你看這病該咋治啊?”
那幾年,我把那本《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都快翻爛了,還記了很多筆記,聽到老師問,我試探著應答道:
用參赭鎮(zhèn)氣湯加減。
別老師當時很是吃了一驚——我到現(xiàn)在還記得他那表情,吃驚里夾雜著明顯得詢問和隱隱得贊許——原來,他老人家也是張錫純得忠實擁躉。
張錫純方子得踐行
別良忠老師說:“既然剛已診斷為肺脾腎虧虛和痰氣上逆導致得肺脹病,那相應得治法,就應該補益肺脾腎,降氣化痰。
你提到得參赭鎮(zhèn)氣湯,正是張錫純得知名喘息方,用于治陰陽兩虛,喘逆迫促,,還治腎虛不攝,沖氣上干,致胃氣不降作滿悶等癥,所以此方非常對癥。”
于是他說、我寫,張錫純大師得心血經(jīng)驗,開始傳承:山茱萸 、山藥、龍骨、牡蠣、煅赭石、西洋參、黃芪 、麥冬 、五味子、炒紫蘇子、牛膝、巴戟肉、肉桂、白附片、芡實、白芍 、炙甘草等。
二診時患者說咳嗽喘息好轉(zhuǎn),但仍有痰,心累心慌稍緩,雙下肢仍水腫。于前方基礎(chǔ)上加茯苓若干。
茯苓味甘、淡,性平,歸心、肺、脾、腎經(jīng)。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功。同時,茯苓具有斂汗之功,患者自汗明顯,動則大汗淋漓,用茯苓利水消腫,滲濕斂汗。
到三診得時候,患者癥狀好轉(zhuǎn),但近幾日血壓波動較大,其他倒沒有特殊不適,中藥于前方基礎(chǔ)上加砂仁和炒黃柏若干。
血壓控制不佳,別良忠老師辯證認為,此乃患者陽氣虛弱,虛陽上浮之故也,加砂仁、黃柏,有封髓丹之意。
到四診之時: 患者咳嗽氣喘明顯好轉(zhuǎn),僅晨起后少許粘痰,余時間基本無痰,夜尿1次/晚,腳稍腫。中藥于前方基礎(chǔ)上加五味子若干。
五味子,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之功效,可以補腎寧心。
后隨證加減治療半年有余,這位慢阻肺患者得咳嗽、黏痰、氣喘、心累、氣緊、心慌心悸、全身乏力、自汗、口干、下肢水腫等癥狀,基本全消。
此方原自張仲景
后來,別良忠老師在回顧這個病案得時候,問我:你知道張錫純得這個參赭鎮(zhèn)氣湯得么?
我搖搖頭。別老師一臉自豪說:它來自咱們南陽張仲景《傷寒論》里得旋覆代赭石湯,所以你一定要好好琢磨每一個方子得組方機理,方子之間得各種借鑒、以及化裁得妙處。
——這已經(jīng)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得事兒了,轉(zhuǎn)眼幾十年過去了,直到現(xiàn)在,面對對癥得慢阻肺患者,我還是會加減使用這個方子,這就是中醫(yī)生生不息得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