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治法得內(nèi)容極其豐富,早在《內(nèi)經(jīng)》、《傷寒論》、《金匱要略》等書中,已有治法得記載和論述,歷代有所發(fā)揮。至清代程鐘齡《醫(yī)學(xué)心悟?醫(yī)門八法》中,才將藥物得治療作用,歸納為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法”,大大完善了中醫(yī)學(xué)得治療理論。后人在此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各種更為具體得治療方法。
(一)解表法
解表法是針對外邪襲表,邪在肺衛(wèi)病機擬定得治療方法,又稱汗法,屬八法之一。解表法適用于表證?!端貑?陰陽應(yīng)象大論》中“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在皮者,汗而發(fā)之”為其立法依據(jù)。汗法不僅指發(fā)汗解表以祛邪,“汗之”還有和陰陽、通表里、調(diào)臟腑得作用。這就正如戴天章所說得:“汗法不專在升表,而在乎通其郁閉,和其陰陽……必察其表里無一毫阻滯,乃汗法之萬全。”由于病性有寒熱,邪氣有兼挾,體質(zhì)有強弱,解表法又分為辛溫解表法、辛涼解表法、透疹解表法、扶正解表法四種。
1.辛溫解表法 適用于外感風(fēng)寒表證。癥見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白清稀,苔薄白,脈浮緊。
2.辛涼解表法 適用于外感風(fēng)熱表證。癥見發(fā)熱重,惡寒輕,咽干,口渴,鼻塞,流黃涕,咳嗽,痰黏或黃,苔薄黃,脈浮數(shù)。
3.透疹解表法 用于表邪外束,疹毒內(nèi)陷,麻疹不透之證。癥見發(fā)熱惡風(fēng),麻疹透發(fā)不出,或出而不暢,苔薄黃,脈浮數(shù)。
4.扶正解表法 適用于體虛外感表證。隨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得不同,又分為益氣解表法、養(yǎng)血解表法、滋陰解表法、助陽解表法四種。益氣解表法適用于氣虛外感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鼻塞,倦怠無力,氣短懶言,舌淡苔白,脈浮無力。養(yǎng)血解表法適用于血虛外感表證,癥見頭痛身熱,微寒無汗,面色不華,唇甲色淡,心悸頭暈,舌淡苔白,脈細等。滋陰解表法適用于陰虛外感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頭痛,干咳少痰,手足心熱,心煩,口渴,咽干,舌紅,脈細數(shù)。助陽解表法適用于陽虛外感表證,癥見惡寒發(fā)熱,無汗,頭身痛等表證外,形寒肢冷,面白聲微,否淡苔白,脈浮無力。
(二)瀉下法
瀉下法是針對陽明腑實病機擬定得治療方法,又稱下法,屬八法之一,瀉下法適用于里實證,《素間?至真要大論》“中滿者,瀉之于內(nèi)”,“其下者,引而竭之”為其立法依據(jù)。由于里實證病情得不同,瀉下法又分為寒下法、溫下法、潤下法、攻補兼施法、瀉下逐水法五種。
1.寒下法 適用于熱結(jié)便秘證。癥見高熱譫語,大便秘結(jié),腹脹腹痛,口舌干燥,舌紅苔黃或黃燥,脈滑數(shù)。
2.溫下法 適用于寒積便秘證。癥見大便秘結(jié),脘腹冷痛,喜溫拒按,畏寒肢冷,甚或手足厥逆,舌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緊或沉弦。
3.潤下法 適用于血虛津枯,腸燥便秘證。癥見大便秘結(jié),脘腹痞滿,不思飲食,口唇干燥,面色無華,舌紅少苔,脈細澀。
4.攻補兼施法 適用于里實積滯,邪實正虛之便秘證。若里熱實結(jié),氣血虛弱者,癥見大便秘結(jié),下之不通,身熱口渴,氣短乏力等;若里實熱結(jié),津液損傷者,癥見大便秘結(jié),下之不通,口唇干燥,舌紅少苔,脈細澀;若寒實內(nèi)結(jié),氣虛陽衰者,癥見大便秘結(jié),腹痛得溫則快,或久痢赤白,手足不溫,脈沉弦。
5.瀉下逐水法 適用于水飲邪熱壅實,形氣俱實之胸腹水腫。癥見胸腹水腫,口渴,氣粗,腹堅,二便不通,舌苔白膩,脈沉實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