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發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高精尖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到2025年北京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30%以上,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4到5個,制造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13%左右、力爭15%左右,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營收3萬億元,新增規模以上先進制造業企業數量達到500個。
何為高精尖產業?此前北京市經信局等部門推出的《北京市高精尖產業登記指導目錄(2018版)》,將相關產業分為10大類、197個行業新興小類,其領域和項目包括5G、人工智能、數控機床、機器人制造以及中成藥智能制造、航空航天產業等等。對于一座城市來說,逐夢和決勝未來、打造核心競爭力,須做強做大做優科技創新這個超級引擎。而高精尖產業即是高新技術密集、高質量發展之關鍵。北京此次拿出如此具體細致的高精尖產業五年規劃,意在聚力塑造未來發展新優勢。
其實,北京在高精尖產業發展方面早已走在全國前列,無論是在京兩院院士數量、重點科研院所數量和獨角獸企業數量,抑或是高新企業投入及產出總量、硬核科技研發轉化能力,在國內各大城市中都難有比肩者。另外如大名鼎鼎的中關村科技園,始終未停創新步伐,一直是持續擦亮、常看常新的“北京名片”,以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和強大孵化能力,成為我國乃至世界科技園行業的知名品牌。而北京的任務目標顯然并不局限于此,而在于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國際人才高地,以科技創新引領本市新一輪大發展大跨越,并為創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建設提供更加有力支撐。換句話說,北京著力打造的“高精尖”高地不只屬于自己、不只為了自己,更為了整個發展大局,為了目標更加長遠和具體的國之大者。
已有基礎已很堅實,在此堅實基礎上重塑“高精尖”先發優勢,這本身就體現著北京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思路、硬核舉措。在新賽道上跑得更快,既需“補短板”更要“鍛長板”,把各項優勢充分釋放出來,使各種雄厚研發力量聚合起來,搶先一步實施高科技產業戰略布局,以科技創新之強促進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身健體。我們可以想像,經過五年努力,北京萬億級產業集群數量增多、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30%以上,其綠色發展之成效、可持續發展之后勁,將會抵達怎樣的歷史高度。北京作為全國乃至全球科技創新資源最為聚集的城市之一,已經連續3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首位,在這一賽道上繼續保持較高速度向前方奔跑,以高精尖產業作為主攻方向和高質量發展重點,打造更具活力的“國際創新之都”目標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