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是一年當中蕞熱的一段時間,甚至從漢代之后,成為了民間一個蕞重要的節日。每年的三伏天都在30天到40天不等,一般都是頭伏十天,中伏十天到二十天,末伏十天。而今年的三伏天,從7月11日入伏,到8月20日出伏,一共40天。
入伏之后,天氣炎熱,連動物們都開始躲避暑氣,人也不例外,所以古人便有了“歇暑”的風俗。三伏天里的飲食,就是古人“歇暑”的一大特點,人們常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三伏天里的講究也不同。
北方的很多地方就有“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的說法。
三伏吃餃子,是很多地方的風俗。入伏之后,天氣炎熱,大多數的人們都會有食欲不振的情況發生,而餃子又是一種開胃解饞的食物,所以很多地方便都有了三伏天吃餃子的風俗。
而三伏里吃面的風俗,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了,典籍記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古人所講的湯餅,就是我們現在的湯面。
在一些地方還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腳魚紅棗肚”的說法。
意思就是說,頭伏要吃雞,民間說“起伏呷只雞,一年好身體”的說法;而二伏則是要吃狗肉;三伏則需要吃腳魚和豬肚,腳魚就是我們常說的甲魚。無論是雞、狗,還是甲魚、豬肚,都是一些比較滋補的食物。
朝鮮族的人,還有在三伏天吃狗肉醬湯的風俗。
在過去,朝鮮族比較喜歡吃狗肉,但是到了辦喜事兒、喪事兒的時候,卻是不能夠吃狗肉的。這是一種風俗,也可以算是一種禮節。而到了三伏天的時候,雖然天氣炎熱,但是朝鮮族的人們都喜歡來一碗熱騰騰的狗肉醬湯,據說三伏天里吃狗肉醬湯,整個冬天都不會感到冷。
除了吃之外,民間還有“頭伏蘿卜,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的說法。
我們所說的節氣,其實都是老祖宗為了更好地掌握農耕時機,而對自然界天氣的變化所做的總結。所以只要和天氣相關的節令、風俗,往往都能夠與農耕掛鉤。而三伏天里,除了天氣炎熱,人們都要歇暑之外,由于光照充足,雨量豐沛,更是植物、農作物生長蕞旺盛的時候。所以,農村有小院的很多人,都會在這個時候種上秋菜,以供自己食用。
入伏之后,人們除了吃有講究,種菜有講究,甚至入伏的日子是否吉慶也有說法。比如說這句“入伏怕見空”的俗語,說的就是入伏之日如果是空日,就說明這一年天公不作美,收成也不會很如意。
那么,究竟什么是“空日”呢?古代按照“干支”紀年紀月紀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形成六十甲子,而十天干有10個,十二地支有12個,他們相配,必然有兩個輪空,所以古人講“甲子旬中無戌、亥;甲戌旬中無申酉”等等。
而今年入伏之日為7月11日,按照干支紀年法,這天為辛丑年的乙未月庚申日。而古人講“甲寅旬中無子丑”,意思就是在以“甲午”開始的循環中,地支子、丑沒有天干與之相配,所以子、丑就為空。
而今年的入伏之日為庚申日,屬于甲寅旬中,而甲寅見“子、丑”為空,即庚子日為空。所以今年的入伏的這天沒有落空,預示著今年或許會有一個好收成!
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我國國土廣袤,所以不同的地方氣候也不相同,所以即便是入伏,也會有不同的氣候和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