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起,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番禺學校初一學生迎來了一場新變化,很多人第壹次在課堂上使用智慧紙筆。這一套智能設備不僅能實時采集學生動態數據,精準反映學生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而且還能大大降低教師批改作業的負擔。
學校智能化教學設備是如何參與到課堂改革之中?一套智慧紙筆能否帶來教育的變化?
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采訪時,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番禺學校校長龔德昌表示,在“雙減”政策下,學校在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下一步學校將在智慧系統的加持下,更精準地分析學生行為、完成對學生的“學情畫像”,實現“因材施教”。
在過去,學生在作業本作答,老師回收作業人工批改,再發給學生,但有了宏途智慧紙筆后,老師在平臺上就能隨時可以查看學生的答題情況,系統還會自動批改客觀題答案。在教師批改結束后,平臺自動出示一份作業報告,幫助老師了解班級作業完成情況,家長在線也能查看自家孩子的作業情況。
目前,這一套設備已經基本覆蓋教與學的全過程。學校副校長古敏鋒說,在課前預習時,教師會提前布置好與課堂知識相關聯的易錯題,同學們打開智慧學習機,即可開始做題“打卡”;短短幾分鐘后,教師便可根據現場即時反饋的結果,來決定上課時加強鞏固的知識點。
古敏鋒說,之前的教育模式更加關注教師是如何“教”的,強調老師的輸出,而忽略了學生的反饋,缺少了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
“提升課堂質量,第壹步就是要了解學生。”龔德昌說,因材施教,只有把“材”分析清楚,多元化分析他們的潛能,才能實現精準化、個性化的教學。
目前,番禺華附實行走班制教學,學校將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分為三個班:格致班、進德班和修業班,老師針對不同的班級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 “讓基礎不好的同學先鞏固知識點,讓學有余力的同學自己拓展延伸,形成個性化學習,針對性訓練。”
2021年秋季是“雙減”落地后的第一個學期,教育界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改革。但一種業內共識是,雙減不等于“躺平”。
龔德昌認為,教育應該遵循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能“拔苗助長”,讓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三年級、六年級的知識,這種超前學習的觀念需要調整。“每一個階段有適合他的任務和挑戰,有時應該要去培養和發展一些能力和素質。在初中階段,學生更重要的是掌握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學習習慣。”
據了解,發展至今,智能學習設備在番禺華附的投放應用已經進入了第三期。第壹年,智能學習設備“初露鋒芒”,投放到兩個班級內進行教學試驗;第二年,在家長、學生自愿自費的前提下,智能學習設備得到了更廣泛的采用;今年,番禺華附從教學經費內撥款,給每一名學生都配備了一套智能學習設備。
【記者】黃錦輝 實習生 馮佳琪
【】 黃錦輝
廣東教育頭條
南方+ - 創造更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