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是品嘗大閘蟹的可靠些時節,電商平臺上預售的大閘蟹禮品券供銷兩旺。由于攜帶或送禮方便,螃蟹隨吃隨兌,蟹券備受消費者青睞。
近年來,圍繞蟹券的各種問題逐漸暴露。有商家玩文字游戲,券上寫的“1888型”并非指1888元,短時間內無法兌換或到手的螃蟹缺斤少兩。 五花八門的蟹券背后,還可能隱藏著哪些消費陷阱?
消費者吐槽“一券在手,螃蟹難求”
商家總以各種理由推辭提貨
浙江湖州的夏玲拿著朋友去年送的一張1388元的蟹券準備提貨,可商家以蟹不夠肥、沒有達到份量、捕撈完了 等各種理由推辭,讓她遲一些再來提貨,并聲稱蟹券長期有效。
對此,夏玲感到十分無奈。“我聯系賣家很多次,他們每次都是找各種理由不發貨,為了一張蟹券去維權太麻煩了,想想就算了。”
由于螃蟹不耐儲存、運輸不便,蟹券的出現有助于客戶分流,減輕商家銷售壓力,也給消費者提供了更自由的消費時間和處理方式。
本是雙贏的好事,但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名譽會長楊維龍指出,現實中蟹券確實被有的企業“用歪”了。
楊維龍: 券是提前收錢的,根據收多少,商家每年安排。有些商家把錢收來之后,短斤缺兩,甚至直接跑路。還有一種情況,今年如果價格賣得好,他可以供應;如果價格不好,不舍得賣、虧本了,他可能賴賬,今年不提了,明年再提。
媒體揭秘“蟹券空轉”套路:
一只螃蟹沒賣也能凈賺100元
之前有媒體報道,部分商家先印好一張面額500元的蟹券,以400元的價格賣給消費者,消費者購買后送給他人,而回收蟹券的回收商將其以250元的價格回收,同時以300元的價格將蟹券賣給商家。
這樣一個循環下來,商家并沒有螃蟹售出,但每張蟹券穩賺100元, 買單的都是消費者。
有人將這種“蟹券空轉”的情況稱為蟹券“證券化”。華夏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李勇堅表示,此舉的確讓螃蟹券有了金融產品的屬性。 “一方面,我們看到螃蟹券在某種程度上從食物轉化為金融,另一方面,市場上必要的流通管理制度沒有跟上。 所以不良商家、蟹券的發行者和營銷者就利用亂象掙錢。”
食品券出現“證券化”現象并非個例。作為月餅券的“中間商”,很多“黃牛”靠收售月餅券的價差賺錢。李勇堅表示,此類現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該領域制度的空白,相關規定有待進一步完善。
監管部門和協會共同打擊蟹券套路
業內人士:莫貪便宜、從正規渠道購買
鑒于蟹券成為消費套路“重災區”,各地市場監管部門和蘇州市陽澄湖大閘蟹行業協會正在采取措施,以解決問題。
今年,蘇州市市場監管局組織和倡導作為會員單位的品牌商家,對自售出之日起30天內、未激活提貨的一次性兌付蟹卡、蟹券,提供無理由退貨承諾服務。 這也是國內大閘蟹行業首次將一次性兌付蟹券(卡)納入無理由退貨。
楊維龍表示,協會正在多方入手,助力規范大閘蟹市場。“首先,行業培養經營者、從業人員的誠信意識;第二,樹立行業里堅持誠信的公司典型,同時根據治理條約處罰,甚至曝光;第三,制定行業標準,明明白白告訴消費者哪些是正規的,哪些價格是合理的。”
△ 電商平臺上很多售賣蟹券的商家
在制度健全之前,消費者如何避開“紙螃蟹”的“坑”呢?楊維龍坦言,首先不能貪便宜。 有商家出售一套所謂的陽澄湖大閘蟹券,總價不到100元,顯然是不合理的。
另外,楊維龍表示買蟹券要在正規商家、正規渠道購買,選擇有年份、有根底的老品牌、大品牌。
中央廣電總臺華夏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