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來到今晚的社死現場大賞。
當事人如何拿出勇氣活下去的我不清楚,反正我光看這些描述就已經忍不住腳趾摳地,仿佛社死的不是網友而是自己 。
究竟為什么看著別人社死,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會尷尬到不行?
今天的走進社死文章,為您解答。
01.頭皮發麻,腳趾摳地
看別人尷尬怎么會這么難受?
每當影視劇里上演巨尷尬的狗血情節,或是令人如坐針氈、如芒刺背的演技大賞,很多小伙伴都忍不住皺緊眉頭身體后傾,頭皮發麻腳趾抓地,然后迅速拖動進度條逃離尷尬現場。
這種現象被稱為替代性尷尬(俗稱尷尬癌)。從腦科學角度來看,替代性尷尬是一種真實發生的體驗,而不僅僅是夸張的“梗”。當這種體驗發生時,作為大腦“痛苦中樞”的前扣帶回和左前腦島這兩個區域就會被激活 ,從而產生腦內的疼痛感——讓我們切身體會到對方的尷尬之苦。
此外,研究發現,不同情形中發生的替代性尷尬,痛苦程度也是不一樣的 。你猜哪種情況讓人蕞為難受?
那必然是——
02.“只要我不尷尬 尷尬的就是別人”
德國的社會神經學教授 Krach 在2011年提出,替代性尷尬按照意識維度和感知維度,可以分為四種類型:意外感知、意外非感知、故意感知和故意非感知。
所謂意外和故意,關鍵在于當事人是否有意制造某種尷尬。舉例而言,當主持人不小心叫錯嘉賓名字,這就屬于“意外”;而如果是明知對方名字但故意叫錯,便屬于“故意”;
而是否感知,重點在于本人是否已經知道尷尬的發生。若沒有發現忘記拉衣服拉鏈就出門,也都沒有被提醒時,人對這一尷尬是“非感知”的,等經過玻璃門前突然發覺自己社死了,這一刻便是“感知”的。
戴揚慧 基于Krach等人 的研究,安排被試對不同場景的漫畫作出尷尬評分。數據表明,相比意外感知,意外非感知情況下,被試們體驗到的替代性尷尬程度更高。
也就是說,如果有人明明做了很尷尬的事卻毫無自知的話,這些尷尬的情緒真的就只能交給旁人來承受了……
所謂“只要我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別人”,原來不僅是一種心理暗示,還是科學結果~
03.經常性地替別人“社死”
也有可能是一種優勢
有兩類人普遍被認為更容易遇到替代性尷尬:
● 共情能力強
共情蕞常用的定義之一是“感受與他人一致但不一定完全相同的替代情緒”。許多學者都認為,共情能力強的人更能設身處地想象和代入他人的尷尬,從而更容易感受替代性尷尬。
● 容易體會到個人尷尬
這類人傾向于高估他人經歷尷尬的程度,特別注重社會行為和公共意識,容易害羞和擔憂他人的負面評價,且自尊得分較低。
正如Eric Stocks 教授所言,替代性尷尬其實也是幫助我們反思和學習的一個機制,能讓我們僅僅通過觀察他人的窘境,就體驗到身處其中的認知和感受,今后便能有一定的心理準備,提前進行一些應對。
因此,常遇替代性尷尬其實無傷大雅,腳趾摳地或許只是證明了你的情感感知能力強,既然如此,多摳幾座城堡也無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