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地不用土”“治蟲不用藥”“太空也能種莊稼”這些之前不可能實現的夢想,如今在農業科學家手里變成了可能。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農業的發展已經顛覆了人們對傳統農業的認知。這背后,是因為支撐現代農業發展的農業科學研究越來越酷:以作物育種為例,需要觀察作物的形狀、結構、大小、顏色等等,過去育種家也只好像農民朋友一樣,一頂草帽,一雙雨鞋,面朝黃土背朝天,拿著一把尺子一桿秤,用眼瞪用牙咬,依靠這些傳統的科研手段和方法,通過手工測量獲取植物直徑、葉長、葉片數目等指標。
如今高分衛星、無人機、北斗導航、植物數字等高科技手段應用于科學研究,使科研的效率越來越高,成果的產出也越來越多。比如借助傳感器測量等技術,無人機飛一下,就可以知道作物的株高、顏色、體積、枯萎程度、鮮重、果實的數目等,將這些數據與特定植物的已知遺傳數據對比,進行關聯分析,從而實現高級遺傳育種的目的。
農業的一大特點是四季分明,周期長,培育一個新品種需要等待好多年,如今通過南繁和分子育種等手段,育種周期大大縮短。
農業生產自然離不開土壤,科學家們應用植物數字技術,不用土壤照樣進行農業生產。在植物數字工廠生產的農產品更有味道,更有營養。
萬物生長靠太陽,傳統農業科研也離不開自然光。如今,科學家采取光配方技術,就像配方施肥為不同作物提供不同肥料一樣,為不同的作物提供不同的光譜,大大提升了生產效率,擺脫了農業生產離不開陽光的傳統觀念。
以種業和疫苗為代表的農業科技其實是典型的高科技。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雜交水稻、禽流感疫苗等一批農業科技成果躍居國內外都可能會知道水平,造福全世界,大大提升了華夏的國際影響力,更為我國農業發展提供了強勁的原動力。
“柴米油鹽醬醋茶”,跟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這7件事,我國的農業科研都有相應的機構對口研究,農業科研其實是離百姓生活蕞近的一個領域。只有農業科研更酷,成果更多,百姓的生活才會更綠色、更美好!讓我們都來關注農業科研,都來支持農業科研,為“三新一高”做出更大貢獻!
展望未來,農業已經朝多功能方向發展,農業不僅在解決糧食、蔬菜、肉蛋奶等領域繼續發揮作用,還要為解決人類面臨的氣候、能源等緊迫問題發揮作用,尤其在碳達峰碳中和,以及建設生態文明等領域,農業也有非常大的空間發揮作用,
“民以食為天”。未來農業實質是以生命科學為基礎的產業,也是一個涉及學科蕞全的領域,包括數理化天地生,以及機械、電子、信息、生命、海洋、航天等各個學科,具有廣闊發展前景和很強的吸引力。也是青年科技工大展身手,實現人生價值的蕞好平臺之一。(蔣建科)
光明網